《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人物比较

摘要:《平凡的世界》和《骆驼祥子》的主人公孙少平和祥子有着个人奋斗的色彩。他们以社会最底层的人物登场,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安和现实。有其中一些社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其外部客观世界环境和自身真实环境。然而,他们的内在思想性格也与他们自身具体的生活环境、斗争运动风格特点和历史形象不同。这也表明,底层民众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斗争过程是完全不同的,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着完全不同的观念。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思考,从小人物的斗争中,得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孙少平;祥子;人物形象;启示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逐渐加强,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分化,大量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田园生活,选择从农村搬到城市。《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的两位主人公都是其中的一份子,两者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地位,属于弱势群体,是小人物故事,具有很强的社会代表性,将小人物的奋斗及挣扎在底层生活的坚毅表现得淋漓尽致。基于这一出发点,我选择这两部作品进行人物形象比较,这两部作品都是从农民进城的角度出发,写主人公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城市中去谋生,并且都想要在城市中扎根下去,在城市中奋斗的一系列遭遇。

这两部作品出版后,在不同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们是对农民进城现象的不同描述。长期以来,进城农民形象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共同主题。1937年至今,老舍在电影《骆驼祥子》系列中重新塑造了一位农民祥子的新形象,1975年后,电影路遥又在电影平凡世界系列中成功塑造成了一个农民孙少平的形象。祥子和孙少平是属于不同生活时代、不同家庭类型组成的农民。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它们之间可以分别在其他艺术方面去进行分析比较。更何况老舍和路遥这两位作家属于不同时代、擅长不同题材的作家,通过将这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探究其老舍和路遥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形象表达的异同,这是个极具有意味的话题。

1.2国内研究背景

目前学界关于这两部作品的研究数量众多。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造的《骆驼祥子》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1958—2021年,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国内:关于骆驼祥子的研究中,目前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有邵宁宁的《〈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的故事》,作者从农民进城的角度详细地描述了祥子在进城后身份的转变及在城市生活中的遭遇及所遇到的困难,付真真《说不尽的〈骆驼祥子>一部经典著作的多角度解读》中,从革命、人性、城乡、性别、宗教、地域等多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了多种解读,还有孙永健《语文教育视角下中

〈骆驼祥子〉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等。研究者主要从祥子的人物形象、婚姻爱情、悲剧命运以及原因探究角度进行研究,也有从文本的语言特色和文本的英译方面进行研究。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作品,关于《平凡的世界》,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有许子东的《重读路遥

〈平凡的世界〉》,该文章讲述了三类农民以及孙少平身份的转变;连文斌《分析路遥〈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形象》,文中讲述了孙少平是一个勇于追求的人,在奋斗中从平凡完成了不平凡的转变;戴智戴《浅析〈平凡的世界〉的人物形象特征》、石银丽浅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等,这些从各方向探讨了孙少平的人物形象及启示意义。

但是我国文学界将这两者相比较加起来所研究到的理论成果也相比而言都是比较少的,有胡超和刘顺的《不同时代农民工进城的悲喜剧——祥子与孙少平的形象比较》,文章从环境、性格、奋斗方式和爱情观四个方面对祥子和孙少平形象进行对比,从社会环境和自身方面探究祥子和孙少平命运不同的原因。这篇文章的研究角度是比较新颖的,但是作者仅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没有对两个人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马利丹的《进城农民的奋斗人生——以祥子和孙少平为例》则是从祥子和孙少平的奋斗中探究农民进城对当下社会的意义及启示。还有修晶晶《〈骆驼祥子〉中祥子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比较》,从性格、命运、结局方面进行了比较。综上所述,目前关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理论分析较少,本次论文针对《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比较这一论题的研究可以扩展对这两部作品的深刻认识,从人物形象比较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说是比较新颖的一个角度,且通过阅读这两部作品从主人公的奋斗史来看,可以发现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2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农民进城

农民也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有人关注他们的生活,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们拥有自己的梦想,他们也追求过自己的幸福。祥子、少平都是他们典型性格的典型代表。祥子的三次的大起大落几乎已经把他自己带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孙少平依然一如既往努力地充满信心勇敢地迎接生活,不是要为了帮助别人,而是只为了追逐自己儿时的那个梦想。

2.1《骆驼祥子》:以祥子为主的奋斗史

祥子是指一个刚刚从中国乡下来到中国城里谋生的一个车夫。这一思想在文章开头首先确定起来。他自己一想到进城拉车,就立即表现出自己一种很独特的小农民气质,风雨咬牙,米饭喝茶从容,体现了他的勤劳朴素。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梦想的能有一天买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为了达成这个梦想,他可以不抽烟不喝酒,尽力地表现自己,以便可以拉到更多的客人,为了达成这个梦想,他毫不吝啬地付出自己的力气。于是,在四年以后他整整凑足了一百块大洋,在自己二十二岁生日那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知道,刚进城的祥子是有梦想爱奋斗的,但残酷的社会并不为因为这些而放过他。

2.2《平凡的世界》:处于城乡中的各态人生

孙少平就是这样一个英俊年轻,有丰富渊博思想,有知识文化经验的,中国的农村青年。他本身也是这样一个处在积极拼搏奋斗历程中成长的人,有着憨厚可爱的中国倔强少年面孔和中华民族顽强又执着顽强的奋斗与拼搏奋斗精神的小伙子。他的一辈子可能都会永远不满足于那一块小小的黄土地。他将始终都渴望试着去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风,在这一更丰富而广阔和多元的都市文化世界中去充分的展现出属于自己的一面,从而实现自己的报复,孙少平虽然家境拮据,但是她从来没有因为了自己的家境而感到低人一等,反而还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自己,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来自于农村从小就遭受贫苦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女同学面前常常抬不起头来,但是这些并没有击倒他,摆脱狭隘的小农思想,追求人生的积极意义她从来没有放弃过。2.3二者的主题比较意义

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主人公有着不同的人格特征和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不同的。在生活斗争和对待感情的过程中,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解决它们。无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个性特征为他们最终的归因奠定了基础。祥子的倔强性格也被黑暗的封建社会抹去了。他开始用消极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未来,他被残酷的现实所击倒,失去了积极生活的信心,祥子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无奈。而孙少平他总有一个勇气去尝试做些别人认为并不可能做出的事。他有坚持自己一贯的处事原则和一个勇气,去面对各种现实上的各种不公平。作为一个农民出生的贫苦孩子,他自小在一片艰苦生活和极度饥饿痛苦中艰难长大。他进城以后也一直在一个工厂里最艰苦底层做下做了他自己的很多的最艰苦最细致的工作。不管是后来的他有多苦多大的痛苦,他自己也始终在不断地去自我总结和反省自己,他将坚持着对着他的自己的对一个理想的生活的追求和自己对这个理想和事业的执着。他一直努力工作和学习以争取尽快地走出农村。通过仔细比较祥子和孙少平之间的两个具体成长环境、个性特征、斗争的风格以及爱情观,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特定成长环境常常可以轻易改变某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同时,我们还也确实可以观察看到,每个人内心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认知态度非常之不同。不仅这是现代社会文化对这些人们心理的极大影响,还有关于他们自身对自己生活经验态度。很多的一些东西本身就已决定了他们日后在今后各自职业生活路途中最后的成败。

3进城后的奋斗与遭遇

3.1艰难环境下的自我成长

祥子拉着自己新买的车,快乐幸福地过着属于他幸福的日子,殊不知灾难已经来临。因为战争发生,他连人带车都被士兵给强行征用,回到城里以后,他仍然是拼命拉车,“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失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这一次,他终于有放开了抽烟与喝酒的念头,但梦想的力量已经把这些念头全部推倒了。尽管同行辱骂他,他还是想抢座位赚钱。在同样实现梦想的路上,来自刘家父女出现了。他在曹家包月做事,买车用的钱全部被那孙侦探人抢走之时,他已经陷入在了一场极度强烈的悲痛情绪之中。在无限痛苦绝望中,他再次回到了人和车厂,顺从地落入了虎妞的陷阱。忠厚耿直的祥子总是在一只精明而狡猾、靠不住人的虎妞的面前总是束手无策,只得投降。在这文章的最后,祥子的形象又似乎悄悄地发生着了另外小变化。在他那强大的斗争

意志和那残酷现实的中国社会现实的面前,他早已决定向社会现实作出妥协。和虎妞结婚才是他最大程度地妥协,

而在孙少平离开双水村之后,他的人生经历可以再被细分为两段,一是在黄原城出卖力气的揽工生活,二是在大牙湾煤矿的采矿生活。这两段生活对孙少平来说,有着极为不同的身心体验。在黄原城,孙少平经受着异常严峻的生存考验。他辗转于各个建筑工地,做着扛石头、提泥包、钻炮眼等重体力活,而大牙湾煤矿的劳动教会了孙少平如何与人相处,或者说他们一起安顿了孙少平漂泊的心,使他从城市的旷野中回到了家。

3.2身份的转变——在城市中挣扎

祥子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开。文章表现的是祥子对城市的强烈热爱,但他对成长中的乡村的排斥和憎恨,却不是一丝留恋和留恋。“祥子被兵匪抓住,逃回北平去了。他想爬下来亲吻这片尘土飞扬的土地,这片可爱的土地,这片外国货币生长的土地!他没有父母,没有兄弟,没有亲人,唯一的朋友就是这座古城。城市给了他一切,即使他在这里挨饿,他也比在农村可爱。有东西看,有东西听,到处都是光和颜色,到处都是声音。只要你努力,这里有数不清的钱,吃不了穿不了几千的好东西。在这里,可以要肉要汤,农村只有面。”这是祥子第一次丢车后对城市的看法。在祥子眼里,城市太美了,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地方。他必须留在城里。当虎妞用假孕骗走祥子,祥子进退两难的时候,祥子就算死在城里也回不了家。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祥子对农村的排斥和仇视。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落,失去了祥子的父母和几亩薄田,他对农村只有留恋,城市的繁华发达深深吸引着他。

老舍在《骆驼祥子》写了祥子对农村排外的态度。虽然老舍缺乏农村生活经验,但农村在他眼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写老舍祥子对农村的排斥和仇恨,突出了祥子对城市的强烈热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舍进一步探讨祥子心目中如此美好的城市是如何一步步将他推向罪恶的深渊的。

孙少平初到黄原城的两次借宿所受到的怀疑与轻慢,更体现了揽工者们在文化、道德评价上也处于劣势,他们被市民自然地划分到需要提防的类别中,成为在而不属于城市的他者。而在黄原揽工的孙少平,大部分时间处在更孤独的状态中,甚少或很难与他人交流。孙少平也就越像个独行者。在做胡永州承接的大型工程期间,揽工汉们难得聚在一起喝酒谈天,孙少平总会找借口溜走。为了方便读书,孙少平甚至从揽工汉们的住处搬出,一个人住在未竣工的工程里。不仅他人无法通过一些公共的活动与孙少平建立情感联系,连孙少平主动延伸的好意,也很难落实下去。比如,他虽然可以帮助被胡永州欺负的女孩,但无法阻止女孩因为贫困和家庭逼迫而在城市持续堕落的人生。而在雇主曹书记家,作者则让孙少平体会到来自城市的关心与温暖。与此截然相对背的事实是,亲戚马顺一家因为种种利益纠葛而对孙少平冷拳脸面相向,产生的阶层再次分层以及不同利益层级人之间的巨大的社会隔阂,所以,他始终自觉地保持着与城市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城市并不是孙少平奋斗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他想象中辽阔的大世界的一个具体的却又是暂时的寄托。

3.3命运的走向截然相反

祥子买车的希望,三起三落,最后彻底破灭了。他不仅失去了目标,也彻底改变了人生观念。一般来说,同行觉得是对的,他现在就看。在都市文明的影响下,祥子终于从人变成了兽。“他吃,他喝,他赌博,他很懒,他很狡猾。”祥子终于靠帮人操办婚丧嫁娶谋生了。他就像城市里的行尸走肉,踏入罪恶的深渊。祥子的一生,展现了生命力衰退、人性沦丧的过程。城里的农民觉得城市很美,向往城市文明。但在老舍笔下,城市是罪恶的,他深知城市的黑暗和复杂。把老舍笔下淳朴勤劳的祥子放在城市中考察,让我们看到祥子是如何在城市的黑暗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挣扎,又是如何步入罪恶的深渊。老舍写作的重点是都市世界。与路遥既写农村世界又写城市世界相比,老舍的写作格局并不大。而老舍对城市的深入挖掘,让我们看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世界的真实面貌。祥子只是进城农民的代表。当时城里有很多像祥子一样无力挣扎的农民。在孙少平在大亚湾煤矿采矿的时候,大亚湾煤矿的煤矿工人教会了孙少平如何与人相处,或者说他们一起安顿了孙少平漂泊的心,让他从城市的旷野回到了家。当面临进入煤矿前的最后一道坎时,得到了女医生和王世才的帮助。,

这与他曾经的进城经历是不同的,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孙少平与王师傅一家建立了情感联系,一边发出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的感慨,一边开始了自己的煤矿生活。此后,在王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孙少平一步步地成长起来。在王师傅因救人身故以后,孙少平继承他的遗志,成长为一个可靠的班长、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在与惠英嫂和明明的相处之中,孙少平则学习着另一门功课。煤矿工作地点的地质特殊性与事故危险性,使得井下工人在下井作业时,在矿井,人们的生命被强制地联系到一起,与此同时,被联系到一起的还有人们之间的情感,他们必须互相信任与互相依赖,结成以班为基点、被统摄于煤矿之下的集体。孙少平在其中不仅以出色的成绩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采矿,而且具有一种有机团结的工作视野:人就是这样,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对他的工作环境不仅关心,而且是带着一种感情在关心。在煤矿里,他以劳动实力获得同事们的认可,同时他在工作实际过程中总是很有能事体谅和关照人的好态度,渐渐也赢得了本班矿工们的尊重。放眼煤矿外,孙少平还关心着国家煤矿行业的发展,在精神图景中构成了个人-集体-国家的序列。孙少平最终在大牙湾煤矿找到了自己的身心安住之处。

通过对上文祥子和孙少平在进城以后的遭遇和最后的结局,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那个时代中,农民想在城市立足生存都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纵然时代在改变环境在变化,但是人也是在不停的变化当中,可是农民的处境仍然不容乐观,在城市的光鲜亮丽外表下祥子一步步的被现实压垮,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走向了堕落的深渊,孙少平虽然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但是依然被命运所束缚。

4爱情婚姻悲欢的探究

4.1女性形象的塑造

4.1.1虎妞

虎妞,汽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从她的社会出身地位来看,他毫无疑问属于剥削阶级的一员。她从小就已经失去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刘四爷也是一位年将近过70岁寿的高龄老人。在他正年轻时候,买卖人口,放高利贷,混混出身,他深知怎样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人的天赋。虎妞见证了刘四爷的角色。在他的教诲和教条下,她从小有了一个男人的性格,成长蜕变为了一个随时能去帮助她的父亲工作养家的得力好帮手,并一步步成为一个剥削阶级。

她和她父亲一起像个水桶一样来管理人和车厂。虎妞的唯一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她也希望将来有一天,这车厂将变成属于她属于自己的名字,并可以在下半生为他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而更加努力工作。然而,尽管遭到他的父亲极力反对,当把他介绍嫁给了祥子时,他的父亲仍然把他彻底赶出他们了的家门,所以这不是划算的。由于他自己和车夫都处于两个不同等级的位置,所以刘四爷剥削者的程度也不同,但毫无疑问他是被剥削的。通过虎妞父女的这个悲惨遭遇,我们就真正地看到了我们中国的当时在这个社会阶级间的阶级斗争过程中何等的野蛮残暴。

4.1.2倔强执着的田润叶

田润叶是村书记田福堂的女儿。她从小生活条件很好,但一点也不傲慢。相反,更平易近人。她从小就和孙少安一起长大。然而,她的父亲和母亲强迫润叶留在李家。润叶的心虽然可以抗拒,却终究无法再强行的抗拒父亲,只能默默接受。孙少安也是退却了。他不得不一次次向命运低头。田润叶的婚姻也很不幸。她为了家庭被迫结婚。润叶内心很固执,默默地抗拒一些自己并不满意东西。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李向前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感动润叶。尤其是在李向前遭遇交通事故,腿和脚都不方便之后,润叶才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善良的润叶接受了李向前,履行妻子的职责。李向前在受伤后残疾,润叶并没表现出讨厌,而是全心全意地照顾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光辉形象。

4.1.3勇敢坚强的田晓霞

田晓霞是最广受欢迎的人物。在这整篇文章叙述中,她表现天真、单纯、善良、勇敢。在她偶然中遇到了孙少平后,她便逐渐和发展成为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心好朋友。田晓霞家境优越。她从小就是在城市生活长大,没有亲身经历过,来自农村家庭的那种艰苦生活。但她却看起来也不完全像是城市里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姐,而是非常地善良和坚强。田晓霞从小就是受他父亲田富军思想的教育影响,形成正确科学的道德价值观。

4.1.4朴实善良的贺秀莲

贺秀莲是孙少安从山西娶回来的媳妇。她并没有任何文化,性格泼辣,这恰恰与她温文尔雅、睿智的润叶形成的鲜明对比。嫁给了孙少安后,她又成了孙少安的人生导师。何秀莲是中国是农村女性的一个典型代表。她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确实不高,但她勤劳务实。在他们的世界里,她的家庭是一切,她的家庭是中心。他们没有自己的职业。他们一生都在为丈夫、父母和孩子努力工作。他们总是忽视自己。

4.2爱情书写的价值意义

虎妞的突然地出现就更进一步的加深祥子婚姻本身的悲剧意义。虎妞始终认为只有和祥子之间的爱情婚姻生活才是最真正最诚实而美好的,但也许正是她为了能弥补自己这个时代年轻人爱情成长中的种种内在情感需要,她一点儿也不想能够真正完全理解丈夫祥子。她想按照了她自己的内心的真实的意愿来重新改造祥子,和她一起继承刘四的车厂,靠“心路”吃饭,过剥削工人的生活。这也是她嫁给祥子的真正目的。

像田润叶、田晓霞和何秀莲这样的年轻女性充满了中国女性的美德。他们勤奋、善良、朴素、美丽。她们也突破了女性追求爱情的传统方式。在他们的世界里,金钱并不是他们的幸福。他们年轻、勇敢、自信。拥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为这个平凡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它们更多地反映了超越人类现实的金钱和等级观念。他们追求人生的价值观值得我们反思,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这些女性在人生哲学的道路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虽然他们是平凡世界的一员,但他们做了非凡的事业,留下了非凡的足迹。

5造成悲剧原因

我们知道祥子就是在买车的梦想破灭以后,又受到一系列打击进入到绝望,最后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开始追求低级趣味,这同时也是他意志消沉的开始,在当时民国的黑暗时代,农民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基本上都普遍没有理智的思考,他们只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盲目被迫的进城,从根本上讲,进城只是一个普遍谋生的方式罢了,这样才能满足生存下去的基本生理需求,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生存选择不能让他们在城里生存下去,那么农民进城谋生的这种大潮就会大大降低,在物欲横流的城市浪潮中,他们的初心容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干扰,从而走向堕落的深渊。在当今社会农民向城市大量涌入的现象,也向我们反映出依然有很多像祥子一样的人为了生存下去而不断的奋斗,从祥子的悲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同样的命运也在他们身上浮现。而孙少平是具有一定知识和理智的高水平农名,他进城并不只是为了生存下去,还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自我,充实自我,在需求的层次模型当中这种自我实现的层次是属于当中最高层次的实现,人们的自我实现是将自己的自我潜能开发通过自己的最大能力,去独立的解决和完成跟自己潜力能力相当的一切目标,当孙少平进城以后举目无亲所有的艰难险阻都只有通过他一个人去解决去面对,这恰恰是他自己所希望的,我们知道孙少平当时离开家乡就是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能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是不管怎么样,进城以后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掉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一样是跟所有的进城农民一样,只有先保住了生计才有余力来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招工的时候,尽管他身体上有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自己,反而从生活的苦难中提升了自己,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强壮结实,这让他的内心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他为了救小翠,不仅仅将自己来之不易的工钱都给了他,而且自己还失业了。这里体现出他的善良慷慨和热心依然没有变;在煤矿做工时,他因为自己来自农村,而且家境贫困还遭受到了同矿工友的讥讽和嘲笑,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而让自己自暴自弃,反而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和热心助人,让工友们对他刮目相看,也受到了工友们的尊敬和好评,孙少平能获得这些改变,这与他自己的奋不顾身和见义勇为是分不开的,他的自我实升华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而不是一跃而就的一步登天,固然在奋斗的路上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在一次一次的绝望中,一次又一次的站起来,没有被现实所击垮,更加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反而获得了成长,最终孙少平从平凡的人生中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反思他的奋斗史,更应该使我们引起反思的是无论是在那种环境下,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读书的想法,而且是没有条件也创造出条件的读书,揽工时期,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条件下,身体在巨大的疼痛折磨下,他依然坚持读书。因为只有书中的世界才能让他暂时远离现实的世界,让他暂时忘记身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折磨,更加重要的是书中能带给他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在做煤矿工人的时候,相比于之前,这里的工作生活环境更加的恶劣,在井下潮湿黑暗压抑的工作环境中,孙少平和众多工友一样承受着心理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但是这些并没有压垮他自己的信心,反而在工作之余坚持自己的梦想继续学习读书

这些让他渐渐的忘记掉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力,不仅仅超脱现实的束缚更加忘记了心灵的创伤,这个时候他能忘记自己的真实处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通过读书它不仅仅了解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之大,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同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书中的人物都是通过了很多艰难险阻才走向成功,这使得孙少平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他也意识到人所经历的一切艰难险阻都是为了给人们力量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功,书中主人公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深深影响着他,使得孙少平也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对待自己的艰苦环境,也恰恰是在读书的习惯和过程中,激励着它能够坚强的向前走去,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境界,在他实现自己人生的过程中不断鼓劲儿,使得他对于自己的目标更加坚定更加勇敢,反观当代的各种农村进城的大趋势,大多数的人都跟他们的心里写照一样,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背井离乡进城奋斗,想追求自己的人生升华和自我实现,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人们都会在生存和生活之间最初选择,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我们从祥子和孙少平的选择可以看出,虽然命运的不同给他们的社会生活局限性不同,到那时仍然能给我们一个不下的启发,他们结局的大相径庭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性格和心理差异,虽然他们都是怀揣着理想并且愿意为之奋斗,但是祥子却输给了残酷的现实,第二个原因在于他们的理想信念变化也跟自己的人生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举个例子来说,祥子的理想更像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他想买车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更好的能在城里生存下去,说到底还是没有摆脱现实的束缚,反观孙少平,他一直都是为了能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让自己感受到独立和适合的生活方式,无论快乐也无所谓痛苦,他都会泰然面对,微笑着接受,这就是他自己所渴望的所期待的,这是自己人生理想和精神需求的高度升华,这样来说,人们的精神理想和精神追求却比物质上的满足要来的实际的多,更能让人神往。

6结语

无论是老舍还是路遥都用细腻的笔墨描写塑造出了特殊时代下,不同出身的农民形象,本文从入城前后分别切入,从最终结局的角度对进城农民祥子和孙少平独特人生进行了描写分析,从独有的视角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比较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这完全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通过上述的描写比较,祥子和孙少平的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农民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突出,同时也填写了文学界对两大主角形象的解读不足空白。从老舍和路遥笔下,深刻的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农民的艰辛奋斗历程以及内心的挣扎,这是文字背后所带来的历史意义。我们没有取亲身经历过取感受过当时的历史,但是,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当中品出时代当中真实的写照和人物的性格。比较两者对农民的描写,单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当代的角度还是从现代作家的角度,两者从叙述模式上都离不开固定的描写角度,一类是苦难人生的模型一种是爱情悲剧收场的模型。虽然两个方式均能直击人们的内心,让人印象深刻,但是文学创作不应该墨守成规,而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sai.com.cn/news/1516.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