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的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摘要

劳动教育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形态的不断变化,劳动教育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因此对于劳动教育的思考愈发重要。小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奠基阶段,在此阶段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能够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劳动教育,素质教育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内容。我国针对教育领域的现实状况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有效成果。然而,由于我国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这种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考量的评判选拔模式之下,导致学生存在身体素质差,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因而,针对这些不利情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尤为重要。劳动教育这一话题在近几年常被提起,却大致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在落实上存在严重不足。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对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如何开展落实的问题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2.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2.1劳动教育认识偏差

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识,主要存在两种误区:一是片面地认为劳动教育是进行体力劳动;二是片面地认为劳动教育是进行脑力劳动。一些学校通过一些劳作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他们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忽略了脑力劳动的重要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清朝时期我国便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这也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分离,类似这样的功利主义传统思想的长期流传,至今仍然对我国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的环境造成影响。

3.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改进措施

3.1把握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

3.1.1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学校,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相对于家长而言要更加的清晰。要想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必须结合家庭和学校双方的作用,协同共进才能够实现。因此,学校应当对教师进行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再由教师对家长、学生进行引导,循序渐进,以保证劳动教育有序、高效地开展。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通过多媒体设备,我们时刻都在关注着国家的医务人员、军人、志愿者等各方力量的行动,他们用无私的付出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了劳动的伟大。那些在平凡岗位坚守、奉献的劳动楷模,甚至是每天认真工作、生活的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他们都在用行动彰显劳动的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劳动去实现自我的价值,通过劳动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3.1.2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品质

社会处在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对于劳动者的选拔也愈发严苛,全面发展且具备美好品格的劳动者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行业所需的技能,也要具备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态度不单是指针对所从事的工作应该具备勤奋刻苦的态度,还需要劳动者能够正确看待全体劳动的价值,不轻视、不逃避艰苦、脏累的劳动。小学是形成积极劳动态度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应当充分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的宣扬,让学生从平凡岗位劳动者的劳动中懂得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的艰辛,逐渐养成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品质。在日后的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劳动态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在劳动中,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责任心,让他们能够将劳动长期坚持下去,让他们真正地热爱劳动。同时,要在劳动中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实现劳动的深层次功能。

3.2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

3.2.1拓展家庭劳动教育内容

家庭劳动的内容应当根据实际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等进行选择。家长要明确孩子在家庭中是重要成员,因此他们有责任与义务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劳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选择他们能力范围内,且对于他们的成长有利,能够培养正确、积极劳动意识的劳动内容。除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穿衣、整理等自我服务性劳动,家长要注重让孩子进行一些服务家庭的劳动,比如:打扫卫生、浇养花草、喂养宠物,还有帮助照顾生病的家人等,要让孩子养成在群体中承担劳动的好习惯,同时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和责任意识。如果家长工作之余有空闲时间,应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以此提升自己的劳动知识、劳动素养,进而在家庭中更好地带领孩子进行劳动。家长还可以选择一些开放的劳动场所,带孩子去体验真实劳动,让孩子认识、尊重劳动。在孩子假期时,可以报名参加一些亲子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

3.2.2利用校内劳动教育资源

由于小学生的服从意识比较强,因此,要进行劳动教育,需要充分地利用好校内所有的教育资源。在劳动课程的开展上,要注重劳动内容的选择,避免内容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在学生劳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关注,进行指导,并做出评价。在日常的值日劳动中,教师应合理安排,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并且要关注学生值日过程中的状态。在其他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应当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促进各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整合,让学生对于劳动产生更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召集各年级教师,针对学校的地理位置优势、资源能力以及学生的特点等开发校本课程,这既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量和提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劳动教室或者开发出小型劳动场所,比如缝纫教室、种植园等,让学生可以在学会劳动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进校给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宣讲活动,向学生传授劳动经验。

3.2.3积极寻求社会的帮助

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最终结果的体现还是要回归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的,劳动教育与社会密不可分。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要关注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的劳动教育,社会具备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起来。学校应当作为社会资源与学生之间联通的桥梁,应当在充分了解自身需求以及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有关企业单位、相关部门的支持,并探讨、设计劳动教育的方案。学校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来开展合作,而不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于合作对象的选择,也应当要多元化,不可仅仅局限于一种劳动形式。

3.3优化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

3.3.1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方法

开展劳动课程时,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同时,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进行创新。一堂劳动教育课应该具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操作等基础的步骤,以保证课堂的有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还应注重榜样的作用,通过榜样示范法让学生通过他人的劳动事迹感受劳动的可贵和不易。教师还可以在劳动课定期举办劳动专题教学,选择某一项劳动,从这项劳动所体现的劳动观、劳动技能和实施时的安全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某项劳动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在校园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互助小组”,让高年级的学生向低年级的学生传授劳动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劳动感想,以小组为单位对劳动生活进行简单记录。学校可以定期在校园内或者在其他有合作关系的社会劳动场所内举办劳动比赛,以劳动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检验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劳动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劳动计划。

3.3.2提高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教师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学校应当聘请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师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从社会各界邀请优秀的劳动者作为“辅助型教师”进校开展研讨会、讲座等,从而让学生对劳动能够有更真切的认识和体会。学校应当重视专职劳动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提升教学素养,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要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成果进行检验,比如可以在校内开展教学竞赛活动,通过此类活动来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探讨,查漏补缺,在下一阶段进行改进、完善。[19]同时,学校对于专职劳动教师的福利待遇、晋升评优等方面也应当给予保障,不应与其他任课教师区别对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他们教学的积极性。

3.3.3建立全方位的考评机制

建立考评机制是劳动教育高效开展的有力举措。在评价对象上要注重全面性:首先,是要建立对教学活动的考评。要从活动组织的合理性、活动开设的完善度、活动中所运用的设施设备的充分性、活动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其次,是要建立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评。可以从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课后指导等方面进行评价。要注重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完整性、创新性的评价。最后,是要建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评,可以从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劳动技能及劳动结果等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对学生长期的劳动情况进行考评,对他们劳动习惯养成和劳动能力增长等情况做好记录,纳入考评机制当中。学校要将教师与学生的劳动考评结果作为他们评优评奖的依据,将劳动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去。在建立考评机制时,不可以忽视掉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的问题。评价主体不仅是学校和老师,还应该有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天天学术根据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采用的评价方式也很多,可以通过撰写劳动日志的方式进行自评,可以通过劳动小组讨论进行互评,还可以通过举办劳动活动方式让教师评价等。总之,考评机制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才更具参考价值。

3.3.4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

要想办好劳动教育,协同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是关键一招。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聚力,才能发挥劳动教育的真正作用。首先,要加强家校合力。学校要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劳动情况全面掌握信息。要保证学校与家庭之间教育的同步性、衔接性。同步性体现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应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合。衔接性体现在学生在学校学习劳动知识与技能后,要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实践和延伸。教师与家长要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形式互相反馈学生劳动教育成果,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进校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并与家长共同探讨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方式。[20]家庭与社会的合作可以通过参加“亲子夏令营”、“农村一日游”等活动进行,家长要带领孩子进入真实的劳动环境,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魅力,让他们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形成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观念。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主要是依靠社会提供的场所及劳动资源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专业化的劳动场域,关注劳动的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形成对劳动的认识,并锻炼劳动的能力。与此同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产生初步的认识和规划。在社会劳动中,学生可以体验公益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此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对学生而言,是必要且宝贵的经历。

结论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依靠劳动,劳动具有改造社会、改造人的功能。我国长期以来都认同“劳动光荣”这个浅显易懂的观点,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却能看到许多忽视、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让劳动教育成为了全国各地学校关注的重点,然而,从劳动教育真正落实的情况来看是不容乐观的。在调查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现状时,发现落实劳动教育困难主要是由于对劳动教育认识的偏差、劳动教育内容单一以及劳动教育方式欠缺。究其原因,是由于家长错误观念的影响、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把握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以及优化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这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目前小学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上没有落实到位,劳动活动的开展更是屈指可数,在劳动教育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由于本人研究水平有限,调研时间较短,也缺乏针对不同地区情况的真实探究,对于小学劳动教育的问题还不能够分析的全面、透彻。本人在今后还将继续学习、研究,不断提升认识,弥补不足之处。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sai.com.cn/news/1688.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