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研究

摘要

白居易的一生经历丰富,诗歌题材多种多样,读起来意蕴深长,他的诗歌作品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韩国、日本。本文主要分析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由于白居易的诗歌内容宽泛,主要从闲适诗、讽喻诗、养生诗、亲情诗、感伤诗这五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不同种类诗歌的思想感情。其诗歌代表作源远流长,其语言通俗易懂、浅切明了,情感多种多样,有的是讽刺统治者,有的是同情百姓,白居易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带给我们的佳作值得一探究竟,我们不断研究其诗歌,发现其中韵味。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后,不仅有利于了解唐朝文化,而且还能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白居易深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晚年期间深受佛家思想的教化,对排解心底的忧患起着积极的作用。白居易语言风格的变化在于儒、道、佛思想的变化,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仕途的坎坷以及思想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一切变化的源头在于找到内心的一片芳田,不需要过多的尘杂,只需得到内心的永久寂静。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

ABSTRACT

Bai Juyi’s life experience is rich, with various poetic themes,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s. His poems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us, even affecting South Korea and Japa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Bai Juyi’s poems. Due to the broad content of Bai Juyi’s poems, it mainly analyzes the five aspects of leisure, allegory, health preservation, family love and sentimental poetry,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oems.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have a long history, his language is easy to understand, simple and emotional, some of which are satirical rulers, some of sympathy with the people. As a realistic poet, Bai Juyi’s excellent works are worth exploring. We constantly study his poems and find the charm of them. Understanding Bai Juyi’s poems can not only conducive to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oetry appreciation. Bai Juyi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especially in his later years, he was deeply educated by Buddhist thought, which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relieving the worries of his heart. The change of Bai Juyi’s language style lies in the change of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From his life experience, we can see the frustrations of official career and thoughts, but all changes are not its sect, the source of all changes lies in finding a field in the heart, do not need too much dust, just to get the permanent silence of the heart.

Key words: Bai Juyi; poetry; language style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作家,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非常地深入。他的许多诗歌都值得我们去鉴赏与品味。他把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他不仅仅只有这几种,本篇我将以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亲情诗、养生诗分析它的语言风格。白居易在亲情诗、养生诗造诣方面特别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白居易一生所写诗歌众多,其中不同种类诗歌表现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注意,运用对比的手法、贴切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仅仅看到各类诗歌的语言风格,还要探究其中的变化和原因,非常引起读者的兴趣。根据白居易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其变化的人生,他的心态以及思想,这些都在诗中有所体现。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心中,以作者的足迹重新走一遍,那又是另外一番风景。我们了解诗歌的时候,只是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大致含义,并没有深刻领悟其中的韵味,当我们系统了解这几类诗歌的语言风格,对我们构建白居易诗歌的思想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意义

白居易留下的众多作品,至今大多作品都有研究价值。首先,从理论上来看,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文学理论和诗歌思想对后世以及国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其诗歌的具体体现,探究其中的渊源,对我们系统了解白居易的诗歌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了解每类诗歌的语言风格,了解他的政治倾向以及思想态度,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价值取向。我们从中学起只了解写在书本上的白居易诗歌,难以了解其他的诗歌,知道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闲适诗中也透露着豁达乐观的态度,我们没有研读,难以了解其中的含义。当我们搜集资料研读之后,会发现白居易诗歌的奇妙之处。从而更好地把白居易诗歌推向高处,才能望得远。其次,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特征以及作者借用这种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悲伤或痛苦,或快乐或欣喜,当我们看见此情此景时,我们不由感概万千。最后,从白居易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事物的多重意义,不只是像表面那样简单,它的意境高深,需要我们细细品读。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1)白居易诗歌意象研究

白居易诗歌在于对情感世界、审美意识的探索,他的诗歌意象有着多样性的特点。他认为,“宠禽意象所折射出的仕途苦闷及凄婉美,白发意象所凸显的时间意识之悲凉美”;认为池塘意象代表着闲适生活的情趣,象征着隐逸文化;认为星象意象代表着诗人发泄心中的苦闷、排解心中的苦闷之情。不同的意象所象征的事物不一样,需要我们仔细品读诗中的韵味。

(2)白居易闲适诗语言风格研究

闲适诗喜用修辞手法、妙用中隐思想,通过琐细生活描写和平易风格表达了诗人应对人生的态度。采用对比、诙谐、“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手法表现出来,反映出闲适诗在创作中有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提出中隐思想实际上是指享受着高官厚禄而远离官场斗争,过着一种衣食无忧、悠游自在的闲适生活,心虽隐而身不隐。从另外一方面指出诗人是具有人情味的。可见,闲适诗透露作者的多面人生。

(3)白居易讽喻诗研究

白居易讽喻诗主要是一方面批判统治者的不作为,另一方面同情人民生活疾苦,表达的情感特别直接,意味深长。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人们的同情“讽喻诗具有个性强烈的政教性、色彩浓郁的抒情性、独特新颖的叙事性,与他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她提出了特有的虚词修辞手法,渲染感情比较丰富,运用自如,对研究其语言风格及成就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4)白居易亲情诗语言风格研究

亲情是情中蕴理,理中蕴情,相互融合,各有特色。指出一首亲情诗的前半段描述思念,后半段以对亲人的思念有感而发,引出相关哲学、心理学甚至佛学的道理,使得思亲有情有理。把具体的亲人对象进行分类,从不同种类中寻找亲情诗的特点,有夫妻之情、丧子之痛、烟戚之情等,描绘了一种语言亲切、深情的画面,再配以典故,活生生的亲情故事呈现在眼前。有情有理,才有人情味。

(5)白居易养生诗研究

白居易养生诗注重生活的打理,在生活中发现细节,记录生活中的有趣小事和养生养心的方法。他讲究无欲养生,这种行为寓意平淡的心态、淡泊名利,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伴随着自然的诗风。“饮食若可治病”,在白居易诗中充分体现。饮食中加入中药和丹砂,用来治病和强身。“这种中庸的追求长寿方法,在唐朝人中确实不多见。唐朝开放的思想环境,重视斋戒的社会背景在白居易后来的饮食生活中极其重要。

(6)白居易感伤诗研究

感伤诗惜别念物、感怀伤人、内涵丰富、情感真挚。白居易处在由盛转衰的中晚唐时期,一生无比曲折,政坛多变是外因,内心多变是内因,于是,感伤情绪表露在诗上,他愁闷、抑郁,选取意象,表达他离开好友的孤独寂寞,宦海浮沉,寻求禅宗解脱当前的内心。诗中透露着真情实感,即使内心感伤,在诗中也发挥了柔美的力量[10]

2、国外研究现状

白居易之所以让文人墨客特别关注,其原因是他的诗歌对韩国、日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外国人注重对白居易诗歌具体的阐述,例如:“指出感伤诗的创作状况和具体研究,抒发自己感伤、孤独、悲伤哀惜之情”。又如下定雅弘指出《琵琶引》是虚构的作品,是作者琵琶文学、闺怨文学、贬谪文学相互融合的作品,但是从白居易诗歌角度上来看,缺乏对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变化成因的认识,需要我们从这方面加以研究。

综合历年来学者对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几方面:诗歌类型的演变、思想态度的转变。在这几类诗歌中,他以讽喻诗为主,因为它反映了国家情况,暴露了民生状况,符合儒家“六义”的传统,表达了诗人的“兼济之志”,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早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意在治国平天下,由于被贬江州,他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选择明哲保身,后来由于仕途的急剧变化,他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选择与世无争。这便是白居易的一生,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白居易的生平以及诗歌创作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及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唐时代,文坛上一片万物复苏的景象,各种文体争相辉映,在盛唐诗光辉的基础上,开辟了各种新的道路,他承沿杜甫的创作之路,以浅切平易的诗词,联系现实生活,形成一种白氏体的诗风,在唐代文坛上熠熠生辉。

(一)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世为太原人,后徒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东北)。白居易于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出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历德宗、顺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于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五岁。他于德宗贞元十四年擢进士,授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对制策乙等,调周至(在今陕西省)宪尉,其脍炙人口诗篇之《长恨歌》即作于此时,次年召入为翰林学士、三年拜左拾遗,对朝廷政事,多所规谏,其讽喻诗篇为《秦中吟》及《新乐府》等俱作于此时。元和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815年)七月,朝廷议讨藩镇,李师道与王承宗合谋,刺杀宰相武元衡于途,白居易首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执政恶其越职言事,诬以非罪,贬为江州司马。白氏于此写出其另一名篇歌诗《琵琶行》及论诗的重要文献《与元九书》。元和十三年(818年)冬,量移忠州刺史。次年冬,拜司马员外郎。元和十五年转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转中书舍人。次年,以主昏相庸,言不见听,自求外任为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年),除太子为左庶子,分司东都。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复出为苏州刺史。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找为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大和三年,求分司东都、除太子宾客。大和五年,除河南尹。大和七年,复授太子宾客分司。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士类寒心,居易愈无宦情。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武宗会昌初(841年)以刑部尚书致仕,会昌六年(846年)卒。白居易常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志,当元和之初,见宪宗在政治上欲有所振作,常直言极谏,希于国家有所补益,及因言事贬谪江州,遂以改往态,惟事委顺其遇,知足保和。”

白居易的诗歌,现存约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高居首位。他在自己编集的《白氏长庆集》中,将其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律诗、杂体、格诗、歌行七类,在性质上不免混杂。因为前三类是就诗的内容分的,而后四种则就是就诗的体裁分的,这样分法就很不一样。实际上不过是前三类属于古体,后四类属于近体。白居易出生之际,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早已平息,但是它留下的隐患,对唐王朝影响之深。他出身乱世,由于读书刻苦,过上了仕官生活,可是却因为直言上书,被贬江州。晚年生活在洛阳,中隐、醉吟、逃禅的思想陪伴着他的老年生活。由于,他出身在一个受着儒家思想熏陶的官僚家庭,白居易秉持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仰,当官四十载,有着天下为己任的壮志、敢于直谏的魄力和心中有民的品质在他身上毫无意外的直接体现。关于白居易的生平可以分为“三期”、“四期”、“九期”之说,无论如何分期,都是对白居易人生的阐释[13]。肖伟韬把白居易的生平划分为三个时期:“出贬江州”前的人生早期,即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出贬江州”到“退居洛下”之前的人生中期,即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到唐文宗大和三年(829);“退居落下”的人生晚期,即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一直到唐武宗会昌六年(846)作者去世。总的来说,白居易的一生,有快乐、痛苦、悲伤、满足等等,这一切心情都与诗人的经历难以分开,心中有高处的人,自然不会迷惘。

(二)白居易诗歌创作

白居易创作了众多诗歌,以下我将从闲适诗、讽喻诗、亲情诗、养生诗、感伤诗作出阐述,他的每类诗歌中都有他想要表达的关键之点,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堆砌,简简单单地概括就行。作者想要表达的都在诗中有所体现,领悟每首诗的关键之处,则是我们最想要表达的。

1、闲适诗诗歌创作

白居易共创作了近二百一十六首闲适诗,其主要分期时间在于长庆二年以前和长庆二年以后。长庆二年以前,在下邽与长安之间来往,日常生活散漫且随性。诗人在创作大量讽喻诗的同时,也不忘在忙里偷乐。作者在《自题写真》中,表达身处名利况且不染尘杂的高尚情操,在多处寺庙观赏中,以一种细小的景物,呈现了清晰明朗的生活情调。无论作者在前期还是在后期,都表达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倦,他以儒家思想为原则,纵然一生桀骜不驯,也要内心坦然,活得自在。由于在朝中担任清要的官职,更容易提升得快,获得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当时士大夫们有一种重内轻外的心态,由于时局的动荡不安,白居易自愿去地方官任职。在《处罢中书舍人中》以“命薄”暗示自己疾病缠身,已经失去参政的可能。长庆二年以后,任职苏杭期间,饮酒作乐,纵情山水,生活得异常自在,悠闲自得。在《钱塘湖春行》中以闲适自由的生活。“早莺”、“新燕”寓意欣欣向荣的景象。白居易从小受到祖父和外祖父的影响,深谙儒家思想,在官场生活中,修身治平的思想指引着他。官场之外的白居易,舒适之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在晚年生活中渗透着闲适隐逸的心境,实现了思想的真正释放。闲有三层意思:静、闲、无累,核心是与物无累,清净自由。适也有三层意思:宜、安、自足,其核心是选择最适宜的方式来生存。白居易闲适诗歌的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初入仕途、隐居生活、被贬江州、退居洛下,每一个时期经历的闲适生活是不一样的。因官闲,在《泛谓赋》中写道:“备一官而无事,又不维而不絷。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两入。川有渭兮山有华,澹悠悠其可赏。目白云兮漱清流,其或偃而或仰。门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生活散漫亦随意。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把平凡生活转变为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趣,在香庐峰下有着:“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着孟光。”的山野别墅和居处方式,真是别有一番风味。综上所述,身闲才能心闲,心闲才能内心淡然。

2、讽喻诗诗歌创作

白居易共创作了近一百七十二首讽喻诗,白居易本人提出了“讽喻诗”的概念,在他创作大量讽喻诗时,最出名的是元和四年的《新乐府》五十首,元和五年的《秦中吟》十首。白居易本人对“讽喻诗”并没有多大的界定。大体上来说,诗人通过对现实的感受或者感慨历史的变迁,采用特定的古调诗五言和新乐府杂言的诗体来折射社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并且结合创作“六义”与“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理,有益于朝政的变革、情感的宣泄和道义的公平。讽喻,简单来说就是描写某种事物,能够通过事物看到现象的本质。白居易讽喻的主要对象是皇帝与皇室、高级官员、贪官污吏、宦官、谏官、小人与妖妇等,它所揭露的是一些民生问题、人才问题以及社会道德与风俗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他通过诗歌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以及世间的人情冷暖。如《秦中吟》中是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有很强的现实性,《有木诗八首》以八种植物比喻八种人物特点,以此来警戒后人。讽喻诗的主要内容就是褒贬统治者、以古为鉴,抨击权势,批判将士,关心民众疾苦,爱国爱民。步入仕途之后,他的爱国思想一直记在心中。在《策林》七十五篇中,体现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讽喻诗旨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种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中,抨击时政的白居易,才是真正为人民着想,虽然只是流露于诗中,但把当时的情景已经全部展现出来,为他们伸张正义,值得人们为他点赞。讽喻诗所表现出的问题比比皆是,通俗的来讲就是,就是围绕“人”展开的问题,有的是民生问题,有的是妇女问题,有的是宫女问题等等,这些围绕“人”所写的诗歌,就是希望统治者们关心民众,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国富民强。一个国家生灵涂炭,这个国家怎能立足,怎能巍峨于国家之中。

3、亲情诗诗歌创作

白居易亲情诗是以亲人为主题所创作的,在他创作的一百多首亲情诗中,有的描绘夫妻之情、姐妹之情、子侄之情等等,从而看出他创作的亲情诗范围比较广阔,有的直抒胸臆,有的侧面描写,从生活中取材,多视角地展现了亲情的重要性。从整体上看,以四十岁为母丁忧退居下邽为分界线,在这之前,创作的亲情诗少之又少,在四十岁之后,与他的政治仕途有关,从四十到四十八岁,从六十五岁到七十岁之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一是因为家庭变故,让他懂得迈入不惑之年之后更加懂得亲情的重要性,一方面进入垂暮之年之后享受亲情带来的欢乐。作者亲情诗中主要的聚集地在下邽、江州、忠州和洛阳。由于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所写的亲情诗语言朴实,感情动人。白居易人到中年时,与杨虞卿的妹妹杨氏结婚,他很珍惜夫妻之间的这份情感,在《二年三月五日斋毕开素当食偶吟赠妻弘农郡君》中“山妻未举案,馋叟已先尝”,从平淡的事情中看出夫妻关系的和谐,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又如诗人把阿罗的点点滴滴写进诗里,诗人一生中有五个孩子,可唯独只有女儿阿罗存活下来,《罗子》:“有女名罗子,生来才两春”,诗人作为人父的乐趣,喜欢亲情带来的情感体验。诗人在描述外孙以及外孙女儿出生时,无比地喜悦。《谈氏小外孙玉童》:“外翁七十孙三岁,笑指琴书欲遗传”,可见亲人带给他的是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不难看到,诗人非常重视亲情,也带给了他许多的精神安慰。在亲情的世界中,唯独少不了血溶于水的真谛。白居易与他的兄弟白幼文、白幼简以及从弟白逸等,感情真挚、深厚。如《对酒示行简》、《湖亭与行简宿》、《奉送三兄》中,体现出兄弟的感情深厚。一边描绘亲情之乐的同时,另一边也有亲情之悲,有不幸早夭的悲痛、年老无子的悲伤之情以及兄弟的早逝,更让作者懂得享受亲情之乐的同时更要承受亲情之悲。如《夜雨有念》、《寄江南兄弟》中有聚就有散,有情也有悲,这是大自然的生活规律。在这种相互交叉的情感体验中,懂得珍惜拥有的。综上所述,在这种亲情乐和亲情悲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人生的真谛,感慨万万千,写诗佳佳作。

4、养生诗诗歌创作

白居易养生诗是有关饮食、交友、休闲的,所透露出的是修养身心的养生观。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也是强大的政治帝国。它的宽松环境增强了人们的养生意识。如李白和杜甫也写了大量的养生诗歌,有嵩山采菖蒲的情景,因为菖蒲是延年益寿的象征,还写了神仙的长生不老,这个不是想象的因素,而是顺应潮流的发展。白居易在《官舍》、《立秋夕,有怀梦德》都指饮茶之后的惬意安然、文思泉涌。以茶为引子,陶冶性情,提高品位,使人闲淡平和。在作者被贬之后,很享受在草堂之下饮酒、喝茶的乐趣,人生不能只停留在被贬之后的悲痛上,还要向前走,把握当下应该把握的,享受当下应该享受的,这就是养生诗的真谛。白居易以素食为主,注重粗食。因为粗食中有着丰厚的营养价值,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诗人在交友过程中享受到友情之乐,与僧为友。白居易之所以进行诗歌的创作,根本原因在于诗人的体质弱、容易生病。在他十六岁、十八岁、二十岁皆作了关于疾病的诗歌。他的一生,患有眼、口、内、外科的疾病,因而他对自己的饮食、修身养性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白居易在《官舍》中提到:“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品饮一杯茶之后,便觉得心情舒畅,站起来便能读一本书。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能使大脑皮质兴奋,从而能够助力学习。他不仅品茶、饮酒、吃素食,而且关注于内心的修身养性,有着淡泊名利的态度,从而能够延年益寿。这就是外在养身和内在养身的结合。《食饱》:“既可畅情性,亦足傲光阴。”看出这一句是对闲适淡泊情感的阐述,说到底养生诗很大一部分在于内心的闲适,最终才能达到身心愉悦。总体来说,养生诗的创作还在于贯彻他平易浅切的诗风,审视内心,达到一种内心独居高位的境界。养生诗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表达了人们的真情实感。他淡泊悠闲的情调给了人们颐养性情的心性,就是这样一种闲情雅兴,在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淡泊而宁静。总而言之,养生诗不仅可以修身,而且可以养性,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让人们领悟生活的真谛。

5、感伤诗诗歌创作 白居易创作了近二百一十五首感伤诗。白居易创作许多感伤诗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处在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永政革新、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经历了这么多的历史变革,诗人心里有万分地感慨。作者在感伤诗歌创作时,运用了大量的时间意象“春”、“秋”、“夕”、“晚”,“秋”在感伤诗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如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忽忆分手时,悯默秋风前”,透露着感伤之情,因为自然的更替变化,会给诗人很大的心理落差。又如风雨意象“秋雨”、“暮雨”、“夜雨”等,因为雨是流动的,带给我们不少的悲伤之情。作者的心情是感伤的,当他看到与此时心情相符合的事物时,无疑就是感伤的。用伤春悲秋感慨人生,借黄昏意象感慨生命的流逝,以北风冷雨营造萧瑟氛围。这样一个感伤的诗人,岂不让人多听听他的故事?他的感伤情怀,一是为物所感伤,一是为情所感伤。在这些感伤情节的背后,是诗人为一事而牵动全身的细胞在战斗。感伤诗有宦海沉浮的失落感、人生苦短的落寞感、世事难为的矛盾感。处在封建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成为人们的心中的白月光,于是白居易踏上了为官之路,可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他非常地无奈与痛苦。做官之路上,不可能顺顺利利,被贬的消息传入白居易的耳中,而朋友位居官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重逢。被贬途中,孤独失落之感油然而生。他感慨世事的无常,忧愁情绪油然而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底层人民积极向上生活的健康心态。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sai.com.cn/news/1810.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