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1年是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全面完成小康、战胜贫困的巩固之年。多年来,近7亿的庞大贫困人群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从此拉开了金融扶贫的序幕,扶贫工作在经历了盲目扶贫到精准扶贫的转变后,于2020年底之前摘掉了全部贫困人口的贫困帽子,但在扶贫过程中走过了不少的弯路,精准扶贫模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于更好的配置扶贫资源、提高扶贫效能,最大限度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与城市的贫富差距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扶贫和金融扶贫模式的机理和概念。首先介绍了金融领域的“精准扶贫”模式,然后以贵州省实际实施情况为对象,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提出了发展农村工业,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承载能力,构建新型金融支持体系等具体措施。为更好地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金融扶贫;精准扶贫;农村金融
Abstract
The year 2021 is a consolidation year for implementing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complet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overcoming poverty.Over the years, nearly 700 million huge poor people restri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o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our country has opened the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after blind poverty alleviation, before the end of 2020, but in the proc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many detour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e need to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order to better alloc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source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maximize consolidate poverty crucial achievements,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chanism and concept of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First,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in the financial field was introduced, and then with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were conducte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nd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developing rural industry,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carrying capacity of poor areas, and building a new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were put forward.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etter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finance
引言
有针对性的财政扶贫政策的实施,直接加快了扶贫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贫困斗争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将近7亿的贫困人口从此脱离了贫困,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也标志着我国精准扶贫模式的成功和有效,标志着我国党和政府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经济轻装上阵走向新征程的开始。本文梳理了“精准扶贫”研究和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应用,分析了贵州省“精准扶贫”的过程和现有模式,找出了现有运作模式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描述了扶贫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对扶贫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贵州省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扶贫模式的尝试,经对尝试和扶贫经验总结的分析、提出了构建新型扶贫模式优化贵州省贫困体系的建设的建议,为进一步提高贵州精准扶贫效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保障。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农村金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金融广泛兴起,但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来解释它。本文认为,农村金融是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主要包含货币、信用、金融等在内的农村经济组合体,是农村从事商品交易的中间载体,也是分配和使用农村货币的相关活动和货币资本的融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农村金融”提升到概念的水准,解释为货币资金的融通,是金融体系在农村的延伸,是一个独立范畴的分支。主流金融观认为,农村金融就是金融冠以农村而定义出来的金融。
2、金融扶贫
金融扶贫就是利用钱或金融的产品扶持和帮助贫困户,使其脱离贫困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利用金融能够带来收益的属性,推动贫困户收益增多,从而实现脱贫的作用,一般而言,金融扶贫就是向贫困户提供贷款或者捐款,达到贫困户增收的目的。主要表现是小额扶贫贷款和龙头企业贷款。李斯路(2018)金融扶贫具有市场化和政策性两个特征。要在政府政策的框架内,在市场运行原则和政策原则的基础上做好这项工作[1]。
3、金融精准扶贫
金融精准扶贫就是利用金融手段来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性金融需求,以满足贫困主体的需求,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1980年以来,中国的实施的反贫困政策日趋完善。在我国实施的金融扶贫战略攻势下,农村金融的振兴战略和精准的反贫困战略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2]。扶贫内容包括在市、区(县)、乡三级设立扶贫服务中心,对贫困户放宽扶贫小额信贷规划,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和工业园区,一定时期内将用于贫困人口的扶贫资金总额翻一番。确切的扶贫资金数额需要与有关政府部门(单位)进行良好互动,在良好政策的支持下,根据实际需要在商业、合作金融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援助和服务[3]。
(二)相关理论基础
1、习近平精准扶贫工作思想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主要特征是系统性、思想性、战略性和连续性。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在扶贫、减贫和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国际社会对习近平的扶贫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国外学者和专家都纷纷来我国学习借鉴,并渴望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分析了中国扶贫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和阶段性进展、以及采取的关键途径和方法。
2、精准扶贫政策
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4]、《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5]、《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6]、《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7]、《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8]、《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9]等重要文件,重点突出各阶段对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和更为精确的认识。
3、普惠金融理论
普惠金融就是为广大人群服务的金融,是一个全方位的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尤其可以不计成本的服务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等低收入群体,是侧重于社会底层服务的金融,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侧重于为特定人群制定并为特定的人群服务;这个群体就是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微企业主;另一方面,它拓展了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范围和空间空间。在普惠金融理论的适应下,贫困地区在传统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能够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员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为贫困地区尽快地摆脱贫困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现状
(一)全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现状
2020年,中国开发性扶贫工作将全力推进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攻坚巩固战略。在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7亿多人口脱贫的宏伟目标已经实现了,这项伟大的战略工程、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70%以上的贡献。
1、合作产业带动脱贫
例如,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粮食园区的、天香罗汉神专业股份合作社,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拥有罗汉神品牌的扶贫龙头企业,它采用统一种植、签约、技术培训、农资采购、产品回收、利润分成、“六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制定,对于确保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家庭的脱贫致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目前,该合作社有会员1026人、使用扶贫贷款50万元,管理种植着3200多亩的罗汉果产业园,该社会员均获得了年增收800多元的效益。
2、金融扶持脱贫
例如,河北省张家口市商业银行、为当地的确立为贫困户的花卉园林种植户建档立卡、并提供无抵押、基准利率在5万元以下的扶贫贷款,解决了贫困户的资金急需,有效支持了当地花卉园林种植业的发展,仅此一项发放扶贫贷款245万元,67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并带动203户进入此行业。
3、光伏扶贫
例如,武威已经在贫困的乡镇,启动了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利用贫困家庭闲置房屋的屋顶和庭院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此项目的开展,使得5万多贫困户家庭获得收益。所有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贫困家庭,从此增加了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从而使得所有按装了太阳能发电板的贫困家庭实现了贫困并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述模式的实施,与宋宸刚(2018)研究发现的金融扶贫的关键是扶贫的可持续性,要促使“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16]基本相符。无论是合作的产业园区、花卉园林还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均具备一次性投资、长时间受益的特性,是引入市场导向的成功的运作机制,是将消极的“输血”型扶贫模式改变成为积极改善“血液”型扶贫模式的典范。特别是推出的以产业为主导的合作扶贫模式,能够使大量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走上致富之路,这些都为2021年以后、中国扶贫工作由精准扶贫转入脱贫攻坚巩固阶段奠定了基础。
(二)贵州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现状
为了实现提升扶贫效能巩固脱贫成果的目标,自2021年起贵州省委省政府,为稳固脱贫成果对刚刚实现脱贫的23各贫困县、制订了五年的过渡保护期,过渡期内政府继续对这23个原来的贫困县实行重叠式政府补贴政策,由省级人民政府为每个县每年按排补贴1000万元的扶贫成果稳定款,5年共安排稳定补助资金11.5亿元,支持其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表2-1 贵州省2021年-2025年23县扶贫攻坚资金 (单位:亿元)
年份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财政补贴 | 2.3 | 2.3 | 2.3 | 2.3 | 2.3 |
数据来源:贵州省扶贫办
贵州省政府财政、在按排无偿补贴资金的同时,还下达了4.42亿元的贴息贷款资金,主要用于在2020年刚刚脱贫的、需要成果稳固的贫困县。同时每年还给予23个贫困县发行稳固债券的政策,标准为每县每年1亿元额度的地方政府债券,助力完成脱贫攻坚巩固目标任务。
1、建立了金融精准扶贫保障模式
模式一,贵州金融部门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在信贷资源、扶贫机构、扶贫产品的服务范围和研发四个方面协助各地政府开展扶贫工作。模式二,在全省范围内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研究制定先进的扶贫模式、推广先进的扶贫经验、及时协调解决进程中遇到的困难,改进各类机构的扶贫方式,为各级扶贫机构、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牵线搭桥。模式三,及时汇总全省扶贫的最新典范制作电子特刊,加强全省扶贫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果交流的深度,推动建立动态信息反馈机制,形成扶贫上下联动模式。
2、建立扶贫登记卡,实现精准对接
金融精准扶贫的关键因素是扶贫对象的确立。孙向前(2016)认为,明确扶贫主体对于更好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7]。为完成国家制定的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的精准扶贫任务,贵州省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确立了建立工作账薄和统计标准的扶贫工作方式,对贫困户进行了逐一的户口登记,并通过建立工作账薄进行信息管理。实现了每个贫困户从认定到实施帮助再到精准扶贫的一站式管理模式。并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对应的家庭信贷扶持方案,努力实施小额信贷基金的全部到位,无差别的精准扶贫模式确保了451800名生活贫困的贫困户得到全方位的保障服务。此外,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还合作开展了贫困人口信用备案和服务对接工作,为扶贫信贷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3、多方联动模式助扶贫成果稳固
在重点扶贫县建立了由省级银行主导的扶贫开发互助体系。贵州省率先开展了深化贫困县同伴互助进程工作,妥善解决了贫困县扶贫财政困难的问题提。为确保扶贫攻坚成果的稳固,贵州省从省级政府部门和银行系统选拔了283名中级以上财政干部到贫困县支部和共青团工作,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扶贫工作的联动。同时,贵州省根据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市、县、农村合作银行按要求与贫困村签订配对帮扶协议,与扶贫部门签订小额扶贫信贷担保合作协议,铺平了扶贫资金安全下放的通道。至此贵州省建成了2216个省级重点对口扶贫村和823个信用模范示范村,加速了扶贫村信用登记制度的落实,为15900户贫困家庭进行了信用评估。
4、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行数字化精准扶贫模式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结合的扶贫服务”的金融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方便、服务成本的低廉、无地域限制等优势,保证了贫困家庭或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便捷快速完成信用贷款,真正实现了金融扶贫的精准化。目前,贵州已经建成“三位一体(即”网点、便民点、电子银行)的“普惠平台”模式。具体措施如下(见表2-2)。
表2-2 贵州利用网络的数字化精准扶贫统计表
类别 | 网点 | 小额便民服务点 | 普惠金融服务站 | 各类电子机具 | 发放惠农卡 | 网银、电话卡 |
数量 | 4075个 | 2.09万个 | 2511个 | 29.27万个 | 1828.76万张 | 5291万户 |
数据来源:贵州扶贫办
贵州扶贫“包容性平台”能够根据贫困户登记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速度选择出最适合相应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如结对扶贫模式、小额贷款扶贫模式、免费捐赠模式等,因地制宜,让贫困户走上脱贫之路。一些银行还开发了“项目+贫困户”、“准惠民县扶贫卡”、“创新基金+银行贷款”等扶贫方式。同时,这些项目的实施尽可能贴近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一些银行推出了“宽松信贷”、“惠农保”等扶贫产品。共发放扶贫专用服务卡4.54万张,精准的向贫困家庭发放贷款8.24亿元,23万多名受助贫困户得到扶贫保障。
5、灵活运用多种模式进行扶贫
利用产业链优势实施“精准扶贫”,建立并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链,实行“大中小”精准扶贫模式,大帮中、中带小。给农业龙头企业发放扶贫贷款274.73亿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891家,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建立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全链条,中小微企业扶持贫困户开办家庭农场,为其提供丰富的原材料来源,使得贫困户快速脱贫。还可以组建农民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模式,传播先进成功的经验,并进行推广。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批金融扶贫示范基地,其中合作社依托自身优势发放扶贫贷款1.2亿元。全省贫困地区正在分批建立扶贫示范基地,逐点扶贫效果逐步显现。通过上述多种扶贫模式的深入开展,有效保证了贵州农村精准扶贫的成效。
三、贵州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扶贫机构不健全,金融市场的垄断造成了融资困难
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影响着扶贫功能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农产品盈利能力较低,影响了农业生产组织使用扶贫贷款经营的广度,加大了扶贫贷款使用的风险,再加上农村金融本来及实力小、服务机构较少等问题,机构不愿意贷款给农户,或者不敢积极贷款给农户,因此,农户规避风险的意愿较强,贷款的风险溢价水平较高,给农户和贫困家庭使用小额信贷带来了困难。
(二)贵州农村金融环境条件恶劣,服务能力较低融资困难
由于贵州省山区贫困条件恶劣,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贫困地区银行服务的半径相对较小,数字网络服务发展滞后,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不足。另外,贫困地区人口密度低,扶贫对象分散,农民需要贷款的人多,有储蓄的人少。但是,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是有要求的,往往根据贫困户的家庭财富或其能够提供的抵押品价值来确定贫困户的信贷水平,难以满足贫困户资金的使用,扶贫效果不佳。信贷水平越低的贫困户是越需要贷款的那部分人,但他们往往越得不到贷款,相反信贷水平越高并不需要过多贷款的人,它们却可以获得更多的信用贷款。其结果是,金融机构正在向高质量客户和稳步增长的企业争夺贷款,而向有实际需求且缺乏抵押品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的贷款则被冻结或被遗忘。因此,低收入群体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形势更加困难。
(三)农村金融科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
贵州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将会影响到精准扶贫成果的巩固。贵州贫困地区农村留守人员中多数年龄较大,它们缺乏提高生活的主观愿望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甚至不愿意学习任何新鲜的实物,制约了网络在农村的应用、开发和普及,同时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农村地区不被高素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青睐,加大了高新技术设施在贫困地区的开发使用的难度,即便是土生土长在这里的贫困人、待他们长大后,一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掌握了新知识,就会有进城的意愿。
(四)农村金融征信意识薄弱,脱贫成果巩固能力较低
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不完善,被认可的信用体系在这里难以发挥作用,农村家庭信用意识淡漠也未获得重视,信用观念的落后和农村家庭信用信息不对称制约了系统的服务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农户信用意识薄弱,靠信用征收十分困难,信用惩罚与农户需求关系不密切,农民不怕信用惩罚或惩罚威慑效果不明显。农民不诚信行为对农民自己的影响程度是有限。超过60%的失信农民既没有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不需要外出业务,同时也没有急需的信贷需求。这就造成失信成本降低,守信环境不利,从而降低巩固消除贫穷成果的能力。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