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术AI:论陈忠实《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摘要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以细腻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白嘉轩与鹿子霖祖孙三代的各种 人物爱恨纠葛,时间上跨越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半个世纪,反映了白鹿原上的人文变迁史。整部作品 有着超越寻常的历史视角,写出了历史更迭、社会风貌、生活血肉以及各种人物命运纠葛的纵横人生。作者花费巨 大心血所构建的白嘉轩,是整部书的核心人物,他有着丰富的人格特征和思想内涵,具有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我 们无法用简单的一个形容词去概括他的一生,通过对他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多重文化对他的影响,决定了他是一 个复杂的人物。我们既可以看到他身上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可以了解其中的糟粕,引发我们当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 内涵的探索及反思。

关键词:《白鹿原》;白嘉轩;人物形象;文化内涵

Abstract:Mr. Chen Zhongshi’s “Bai Lu Yuan” is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uses delicate language to depict the love-h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i Jiaxuan and Lu Zilin’s ancestors and grandchildren, spanning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alf a century, it reflects the history of humanistic changes in Bailu Plain. The whole  work has an extraordinary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it describes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fe of historical changes, social style, life and flesh and blood, and the fate of various characters. Bai Jiaxuan, built by the author with great effort, is the core figure of the whole book. He has   rich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and has a strong feudal culture. We can’t use a simple adjective to summarize his lif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 image, we can see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cultures on him, which determines that he is a complicated character. We can not only se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m, but also understand the dregs in it,   triggering our contemporary people to explore and reflect on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Keywords: “Bai Lu Yuan”; Bai Jiaxuan; character image; cultural connotation

引言

陈忠实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与路遥、贾平凹并称为“陕西文坛的三驾马车” 。从1965年到2016年, 陈忠实先生共发表短篇小说80余篇、中篇小说9部、长篇小说一部。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为著名、流传最广 的《白鹿原》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白鹿原》创作背景是于上世纪之末,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影   响,社会上产生一股文化反思潮流,反思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内容。再由思想 文化潮流逐步泛化,形成一种文学精神,从而影响文学创作。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文化寻根”小说兴   起。在这些精神掺杂糅合和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下,陈忠实先生创作出了《白鹿原》。

小说主要描写了:从清政府垮台到各路军阀争斗,从抗日战争到国共战争,再到建国初期这一大时代背景下, 主要发生在陕西关中白鹿原上,围绕着白鹿村里白嘉轩与鹿子霖两个家族展开的恩怨。以此为缩影,反映中华民族 的百年变迁历史。 就如小说扉页上巴尔扎克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将《白鹿原》放在民 族历史的角度上,表达的是中华民族艰辛探索和勇敢实践的精神,为人处世的生存智慧和创新思想等,这些都值得 现代人学习和探索。

自《白鹿原》1993年5月出版问世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以各种各样的角度对《白鹿原》进 行了研究,诸如:文化主题的探讨、各式人物形象的研究、白鹿意象和原型考证研究、小说的特色地域文化和语言 艺术研究等。故事的情节架构是一本小说的骨骼经络,刻画出的各色人物是作者用来丰富一篇小说的血肉,使之丰 富饱满。读完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小说中正直仁义的白嘉轩、汲汲钻营的鹿子霖、浪子回头的黑娃、饱经苦 难的田小娥等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白嘉轩尤甚。著名评论家朱寨先生曾这样评价过白嘉轩:“作 为一号人物,白嘉轩是作者着意刻画的艺术典型,也是白鹿原这部小说成为‘扛鼎之作的中心支柱’作品最成功, 最深沉,最丰富的形象是白嘉轩,他是在历史长河坎坷中幸存的民族之魂,民族精神。”作者刻画的白嘉轩有着族 长、财东、父亲等多重身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身上所蕴含文化的复杂性和多重性。最后塑造出一个既拥有刚强 正直、坚毅善良,同时又存在着迷信、自私、压抑人性的白嘉轩。书中对白嘉轩描写时间跨度从青少年时期到老年 时期,基本上包含了白嘉轩起起伏伏的一生。本篇文章从多重身份角度,具体分析白嘉轩这一人物不同形象下所蕴 含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一、白嘉轩形象分析

(一)领族有方的族长——宗法家族文化的践行者

《白鹿原》中白嘉轩是一个封建族长形象,在白秉德去世之后,成为新一代的白姓与鹿姓的族长。这个族长不 是一个政治身份,也没有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只是族众推举出来的精神领袖,是白鹿村里最具有权威的人,是宗 法家族文化里家族的领导者形象。成为族长的白嘉轩,刚开始的心态是惴惴不安,到最后的气定神闲、游刃有余。 他通过不断地学习修炼,进化成一个心怀坦荡,一心为公的成熟的族长形象,可以说是儒家和宗法家族文化对白嘉 轩的一个整体改造过程。

从白嘉轩的族长之位继承可以看出白鹿村浓厚的宗法家族文化,白嘉轩继承族长之位,书中对此的描写是:“ 原是效仿宫廷里皇帝传位的铁的法则,属天经地义不容置疑”,[1]强调了宗法家族文化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三个儿子中,白嘉轩首先选择的也是长子白孝文作为族长的继承人。这种子承父位,兄终弟及的做法,是封建社会中 最常使用的一种继承制度。《白鹿原》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陕西的关中地区,是宗法制度的发源地。书中描写内容 都是发生在清末民初到新中国建立的大半个世纪里,虽然当时正是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外来文化 冲击时刻,但由于陕西关中特殊的地理位置,身处腹地,受到的近代文化改革的冲击比较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相较于其他文化改革较大的沿海发达地区,白鹿原上依旧最大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宗法家族制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宗法家族文化占据了庞大且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法家族文化包围下的白鹿村,只有进祠 堂叩拜的过女人才是名正言顺,因此被地主丢弃的小妾田小娥与黑娃的结合不被众人承认。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 族文化,不仅规范婚嫁,在族人犯错时,白嘉轩作为大家族里的领导者,也要果决地以严酷刑罚,在祠堂公开处置 犯事的族人,即使是他的儿子白孝文也不例外。在清王朝政权覆灭时,“反了正了”[2]的辛亥革命的冲击下,没有 皇权的制约,面对白鹿原上人心惶惶的局面。白嘉轩推广朱先生抄写的《乡约》,维持白鹿村的人心不动摇,对族 众加以教化。这是因为白嘉轩坚信,即使清王朝的统治能够被推翻,但是传承了数千年的宗法家族制度将会一直延 续。白鹿原上,最坚实的基础就是几千年来漫长的封建社会留存下来的一套伦理规范。

宗法制起源于夏朝,发展于商代,是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制度,随着中国古代传承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宗法 家族文化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口基数最庞大的农民群体。在那个没有能标准执行法律的社   会,宗法家族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非明文规定的管理制度。《白鹿原》中最能体现宗法家族文化的权威和不可 抗拒的是白孝文和黑娃,两个白鹿原上的“叛逆者”,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还是回归白鹿原地祠堂,虔诚地祈求 祖宗的原谅。作者刻画的这些叛逆者,最后也皈依传统的宗法家族文化,透视出即使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是 这些传统文化依旧有其光芒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不会因为社会结构变化而消亡。 就如孙中山曾经说过那样:“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中国人对家族和宗族的团结力非常大”,白嘉轩就是这 样的一个坚定的宗法家族文化履行者。正是由于白嘉轩这种对宗法家族制度的坚定履行,发挥出超强的宗族凝聚力,使得在那个动荡年代里,来来去 去的军队和席卷白鹿原上的瘟疫,甚至是饥荒都没能打垮白鹿村。白嘉轩坚信只要根据祖宗们留下来的族规家法行 事,就能让自己的家族在白鹿原上永远地流传下去,无论是面对何种困难,都能挺过去。但即使是付出这么多的努 力,白嘉轩最后也没能建立起他心中真正的“仁义白鹿村”。在那个社会背景下,白嘉轩的族长身份无法和社会现 实抵抗,“没有要紧的事,别到祠堂寻我和孝武”, 一句话道出白嘉轩对现实的妥协,暗示了白嘉轩对“仁义白鹿 村”的追求最终走向了破产,儒家文化尽管有着丰富生命力,走向二十世纪也不免逐渐衰落。白嘉轩族长的身份, 这一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历史概念土崩瓦解,从民国开始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也是儒家文化和宗法家族制度在乡村 规范方面效力的消退。白嘉轩所代表的阶级具有封建性,在那个改革的时代洪流中被推翻,是值得肯定的事,但白 嘉轩身上所包含的诸多传统美德也被一同推翻,这就使得白嘉轩人物形象带着悲剧色彩。

(二)齐家有道的家长——耕读传家的践行者

白嘉轩一生娶过七房女人,只有第七房吴仙草为他生下三子一女,分别取名白孝文、白孝武、白灵、白孝义。 白嘉轩作为一个传统的父亲形象,白嘉轩的理想规划是白家能够世世代代生活在白鹿原上,他对四个孩子的人生规 划都做好了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安排。白嘉轩将白孝文、白孝武一路从白鹿村祠堂的学堂送到朱先生创立的白鹿洞书 院读书,让两个儿子学习知识。朱先生的白鹿洞书院宣告关闭后,白嘉轩就停止了两个人的学习之路,让接受过良 好教育归来的大儿子白孝文开始学习统领家事和继任族长,二儿子白孝武与自己的岳父共同经营中药材收购店铺。 至于小儿子孝义跟着长工鹿三学习家里的一切活计,而小女儿白灵则是安排好了王村的婆家,只待到了合适的年  纪,就可以成婚。白嘉轩的这种做法十分契合白家祖训,读书是为了明理、立志、修身、立德、不断滋养,能够把 白家更好更远的传承下去,而不是为了应举。正如书中白家门楼上镌刻的那句话:“耕读传家。”[3]

这种做法一直是现代文明社会之前,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农业文化和家族制度结合下的规范做法之一。 孔子曾 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 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在中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中,耕读同时进行的生活方式由来已久。“耕” 代表食,而非钱财,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存精神;“读”代表着书籍思想,也就意味着道德和人的内涵。 辛勤的劳动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可以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读书可以明理,更有利于 高尚情操的培养,有益于家庭和睦,促进社会的和谐,“耕读”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生存手段和意志的 传承。“耕读文化”是白鹿原上的基石,任何政治、文化上的描写,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它是建立在土地上, 在家国统一的社会规范下滋生的文化。

作者在《白鹿原》中,对于这种文化有着很深的哲学思考。白嘉轩希望自己的三子一女都能听从自己的安排,但是事与愿违,白嘉轩倾注心血的长子最先打破了他的规划。吸毒、卖地、与田小娥厮混、做官,女儿白灵逃离白 嘉轩为她规划好的人生,走上革命的道路,揭下了白嘉轩的脸皮,给予他最沉重的打击。虽然一系列的操作都与白 嘉轩“耕读传家”的理念不符合,但是最后打破规划的白孝文,却也取得人生的成功——成为滋水县长。白嘉轩接 受甚至认同白孝文的成功,认为这是“白鹿”显灵的结果,也是他一直所坚持“耕读传家”理念的破产。反映出中 华民族传承悠久的“耕读传家”文化,在社会巨大变革的冲击下发生改变,传统的读书耕种手段已经满足不了社会 的需要。社会变革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要随之变革,对于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的部分,要予以选择性地改造或 者丢弃。

(三)为富而仁的财东—— 中庸原则的奉行者

在《白鹿原》中,白嘉轩是一个出生在清朝末年,接受过中国古代传统封建主义思想教育,并且身体力行的传 统而本分的财东。不同于以往《白毛女》、《红旗谱》等文学作品中人们熟悉的“贪婪、阴险、剥削、狡诈”的地 主形象,白嘉轩在当代文学史中是少见的正面财东形象。他看中名节胜过一切,依靠自己双手劳动发家致富,从不 压榨长工,兢兢业业履行族长之责,远离政治中心,风雨飘摇的世道里尽力保护自己独善其身。在书中的十三章有 这样一段描写:黑娃和鹿兆鹏在白鹿原上掀起一场又一场的“风搅雪”[4],喊着“一切权利归农协”[5]时,白嘉 轩依旧是腰杆挺直如橼,踩着轧花机,头也不转地说:“这跟咱屁不相干嘛!你该操心自己要办的事情。”[6]在大 家都劝说延迟举办婚礼时,白嘉轩依然坚持举办,并说:“他闹他的革命,咱办咱的婚事两不相干喀!”[7]作为白 鹿村的族长,白嘉轩是滋水县官员的拉拢对象。面对总乡约田福贤邀请出任滋水县议员时,他不假思索的拒绝,而 老对头鹿子霖却喜悦的接受。两者的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愈发突出白嘉轩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始终淡泊名利的 中庸生活状态和处事哲学。

白嘉轩的以上行为,都身体力行地向众人传达出他的“中庸原则”,国共相互征战,他两不相帮。无论白鹿原 上怎么变化,其他人怎么折腾,他都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中庸”原则,一心过好自己的日子。认为这样无论谁得了 政权,都不会打扰自己的平静生活。坚持自己一生从未做过害人之事,所以不会遭受任何报应这种简单朴素的中庸 观念,镇静自若地看着动荡的时局,不为外界所干扰。“中庸”一词,最初由孔孟提出。《白鹿原》描写的陕西关 中平原,在历史上是很多王朝都城所在地。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发扬下,儒家文化在这盛行,儒学中的中庸思想也 在这里留下深刻的烙印。所谓“中庸之道”是指一种做人的智慧,待人接物始终保持着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心  态。“中庸之道”也是儒家和道家两者思想互补融合而成,两家精神思想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共同点, 它们都注重内在精神和谐,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天地之间和平共处的和谐精神。

从白嘉轩那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庸原则”的文化特征。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向,踏踏实实,不慌不忙的 过着属于自己生活的“中庸之道”,在白嘉轩的身心里根深蒂固。不仅仅是自己奉行中庸原则,他还耐心地教导下 一代,希望下一代也能够学会不慌不忙,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白嘉轩身上所具有的这种中庸思想,使得他的人物 形象丰满且有力量。敏锐的洞察力使得生活里的事物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大部分的事情发展都处于他能够掌控的地 步,始终保持着平和的态度,不偏激、不消极,不仅遵循儒家的中庸思想,而且用活了儒家的中庸原则,称得上一 个优秀的中庸原则奉行者。但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一定的缺点:在很多情况下, 为了避免矛盾,故意地消除纷争。这种顽固的思想不利于于世界发展和进步,使得封建思想的残留在中国人民的心 中,无法很好很快的接受新事物,不利于时代进程的发展。

二、白嘉轩形象文化内涵

以上对于白嘉轩形象的分析,可以感受到他丰富的人格特点、多元的思想内涵。他不仅是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 人,也是封建伦理宗法家族制度的拥护者。他不仅慈悲宽厚,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冷酷的一面,是小说中一个性格丰 富的核心人物。在经历多次现实生活和自然灾难的打击,他从没有倒下。他的形象蕴含了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特  色,真实地表现了人性格的复杂性。现代人们可以从白嘉轩的人物形象上得到很多思考和启示,既有关中的特色地 域文化反映,也能给予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指明方向。

(一)关中文化形象体现

作家身处的地域文化往往对其艺术创作风格产生重要影响,陈忠实苍凉、淳朴的个人风格,《白鹿原》所体现 的浓厚关中文化,都受他成长的关中平原文化影响。陈忠实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关中人的血液流进他的心  脏,使得关中文化的理论方面与生活文化方面都跃然于《白鹿原》中,让读者深刻了解关中的各色文化。从理论层面来说,白鹿原不仅是地理概念,也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它是由生长在白鹿原的人们,千百 年生活中形成的历史传统、习惯、心理情感、生活方式、思想融合形成的关中文化。《白鹿原》故事所发生的关中 地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周秦文化一脉。北宋以后,政治中心从西向东移,陕西关中不再是政治、军事中心,受王权的控制逐渐减弱,关中独特的地域文化发展日益丰富。“关学”就是其中的代表文化之一,从北宋到清朝末 期一共800多年的光阴里,关学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儒家学派之一。 人们普遍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8]的北宋张载是关学的创始人。张载对于佛道儒都有涉及,研读经典,苦学深思,创 立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成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开办横渠书院培养了苏炳、吕大均、吕大临等一大批 学子,逐渐形成以张载为核心的关学学派。在明朝的时候,关中有很多关学传承者,如冯从吾、韩邦奇等人。到了 清朝,关中学派的代表人是被称为“关中三李”的李颙、李柏、李因笃。他们重视实践,对关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也对关中地区的民俗习惯、 人文品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到了近代,关学发展出现了转折点,刘古 愚往新学方向转型,吴宓仍保有关学的精神。关学的最后一个传人是牛兆濂先生,也是《白鹿原》中对白嘉轩影响 深远的精神导师朱先生的原型。 作为最后一个关学大儒,牛兆濂一生信奉程朱理学,精通周易,擅长推理,十分具 有有预见性,在当地被人称为“牛才子”。他的一生致力于教书、培养人才,学生不计其数。他不慕荣华富贵,清 正廉洁,追求清明的隐居生活。生逢乱世,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波,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关学 尤其重礼,《吕氏乡约》、“学为好人”、“读书修身”等言行风范,不仅仅影响了书中的白嘉轩和洗心革面重新 做人的鹿兆谦,还影响了一代代关中人,滋养出了关中这一方水土的特有气质和文明。

从生活文化层面来说,白嘉轩身处的白鹿原,是战国策描绘过“沃土千里”的地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 业大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王朝几经更迭,但是“重农抑商”这一根本国策,从未被撼动。白嘉轩虽然家里雇 佣了长工鹿三,但是该干的活计一个都不曾假手于人,从白嘉轩的身上可以看出关中地区人民的勤劳朴实,五千年 的农耕文化浸入骨髓,了解关中丰富的农耕文化。白鹿村里不论是家产颇丰,地产丰饶的白嘉轩和鹿子霖,还是做 长工的鹿三和刘谋儿,生活的重心都是围绕着农作物。无论是小麦、棉花、还是后来的罂粟,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 东西。由于地处深处的腹部关中平原,不像沿海地区大多种植水稻。关中平原气候干燥,很少下雨,所以白鹿原上 的农作物大部分是小麦和棉花这种耐旱不需要浇灌太多水的农产品,是一种具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白鹿原》也 曾描写过气候干旱,没有雨水,农作物歉收,作为族长的白嘉轩带领族人求神祈雨。白灵过生日,亲朋好友送花馍 来表达美好的祝福,体现出关中独特的饮食文化。关中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密集的居住 地之一,白鹿原地建筑风格也别有一番不同。瓦房和窑洞是关中地区主要的建筑形式,书中既描写了白嘉轩的大门 楼,也描写了黑娃和田小娥两人居住的破窑洞。这些建筑与其他地区的建筑稍有不同,体现了关中地区特有的建筑 文化。除此以外,还细致地描绘了十分具有关中乡土特色的节日庆祝活动和特殊日子里的拜神祭祀活动,诸如:忙 罢会、伐神求雨、棒槌会等神秘繁繁杂,与白鹿原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白鹿原人民在民俗文化中积累 的,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展现出关中人民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世界。特色的地域文化传承,一代一代地教人们如何 生活,一代又一代有意识地维持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及其后代牢固地连接在这关中片土壤中。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sai.com.cn/news/3298.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