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指的是除汉族以外,其余的55个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并对旅游业有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意识、性格品 质、礼仪习俗、风土人情以及节日庆典等,这些构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格局和文化特征。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角度看,少数民族文化对旅游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资源, 历来都十分吸引游客,而苗族文化更是大众所好奇且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的。苗族在贵州凯里分布广泛,支系繁多。由于其居住的复杂地理环境、民族多次的历史迁移和原始宗教信仰,造就了这个民族复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苗族服饰、苗族节日、苗族习俗等都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文章从贵州凯里省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起源与发展、贵州凯里省苗族旅游资源现状以及贵州凯里省苗族旅游资源发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凯里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凯里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Abstract
There are 56 ethnic groups in China. Ethnic minorities refer to the other 55 ethnic minorities except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ethnic minorities are abundant and “inexhaustible”. In China, where there are many ethnic minorities, minority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ourism. In the long process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thnic minorities have formed their own unique way of life, belief consciousness, character, etiquette and customs, local customs and festivals, etc., which constitute the different cultural pattern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thnic group. However, other cultural customs are not familiar to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et culture and festival culture in the daily life of ethnic minorities, ethnic culture has a crucial impact on tourism.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as a unique resource, has always been very attractive to tourists, and miao culture is curious to the public and has a strong attraction. Miao nationality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Guizhou with many branches. Due to the complex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here they live, the ethnic group’s multiple historical migrations and primitive religious beliefs, they have created a complex and rich ethnic culture, miao costumes, Miao festivals, miao customs and so on, which have enriched the local tourism resour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iao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status quo of miao tourism resource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iao tourism resources in Guizhou Province
Key Words:Minority culture;The miao culture;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Miao nationality;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Miao nationality
引 言
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并对旅游业有重要的意义。苗族在贵州凯里省分布广 泛,贵州凯里省黔东南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而苗族自身优越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其发展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苗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在贵州凯里省有许多旅游地已经将苗族文化作为其主要的旅游吸引力,以亲身体验苗族文化吸引游客,让游客近距离的感受苗族文化,苗族文化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极具活力的产业,随着苗族文化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越来越重视,学术界对苗族文化比如服饰、习俗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给苗族文化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该课题接下来主要从介绍苗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语言文字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等民族文化基本要素来论述苗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通过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以及其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从而提出自己对这一开发研究的策略。文章通过对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介绍、苗族旅游资源开发的优缺点以及苗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调查,探讨贵州凯里省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对策。
一、贵州凯里省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起源与发展
(一)苗族文化的起源
正如陈昱成文章中提到苗族是中国多民族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苗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以苗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苗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显学。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越南、泰国、老挝等国都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苗族居住,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有散居的苗族。苗族又被称为“中国的犹太族”,因为苗族和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同样坎坷的命运和失去故土、到处迁徙的经历。苗族的起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源阶段(炎、黄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苗族先民生活的时期)、形成阶段(秦汉至唐宋,苗族逐渐形成单一民族的时期)、发展阶段(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繁荣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至今,苗族的经济、社会、文化逐步走向繁荣的时期)。[1]陈昱成从这4个阶段入手,详细的介绍了各个阶段的起源与发展,也在发展中提到了贵州凯里省是苗族五大之系的其中之一,通过他的介绍能很好的了解到苗族文化的起源,更深刻的看见了这一坎坷又悠久的苗族文化。
任怀玉在其文章《苗族文化的民族学分析中》谈到苗族文化的历史悠久,并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介绍了苗族文化,他认为苗族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记录了苗族的居住情况以及反对民族压迫的事迹,而后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他在文章中提到苗族文化的记载开始全面化,如韩超记载的《苗变纪事》、朱熹的《记三苗》等都体现了苗族文化的记载全面,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前后,文学研究者更是对苗族文化内容更全面的具体化了。从制度文化来看,苗族地区在清末以前推崇的大多是郡县制以及土司制。从社会组织制度来看,苗族的社会组织制度主要包括寨老制、议榔制以及鼓社制。[2]
这些制度文化都能使得苗族文化流传的更好。苗族是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曾有过漫长的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有着大量的反映。从一些地区的亲属称谓制度中还能看出从母权制度过渡到父权制,从血缘婚到对偶婚的演变痕迹,这反应了苗族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社会历史。[3]
贵州凯里省苗族人数最多,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是最集中。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占全县97%,被称为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铜仁、毕节、安顺等。人们常说贵州凯里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正因贵州凯里省苗族人口多又聚集,以苗族文化为主发展的旅游资源相比其他地方更好。
二、贵州凯里省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凯里省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1.苗族文化的开发潜力大
苗族文化多种多样,十分丰富,例如酒文化、服饰文化、鼓舞文化、节日文化、建筑文化等等。这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其发展与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苗族村寨大多集中在偏远山区,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经济欠发达,但是就在这样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出了如此的文化资源。若能有效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以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为载体,丰富的自然景观作支撑,在保护好环境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发展苗族生态旅游,既能促进传统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 只有充分发挥其优势才能更好的发展旅游。苗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将苗族文化整合为旅游资源必定离不开其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发挥好其旅游资源丰富的多样性,利用好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则发挥好苗族文化的开发潜力。
2.苗族村寨的建筑风情
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两者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是不容忽视的,前者是旅游资源的生成场域,后者则是旅游资源构建的文化因子。因而在建构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应从村寨自身出发,考虑原生文化的存在形式。当然作为历史悠久且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苗族,其苗族建筑可是独有蕴意, 由于其历史原因,大多居住在山区,苗寨大多建造与环山抱水之中,大多依山而建,房屋多是吊脚楼,建筑的原材料大多是木材,这种木质结构的吊脚楼保持着房屋的原生性。加上苗寨里的建筑都陈列的错落有致,看着十分和 谐,这些都散发着淳朴气息,使得苗寨更有文化魅力,从而增强文化吸引力。通过这一优势,开展村寨文化,人们不仅可以欣赏还能居住其中,身临其境的体验到这种原生态的建筑风情。利用好这一优势,能更好的开发旅游资 源。
3.苗族服饰的吸引力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特征,苗族服饰的制作与苗族特色的文化紧密相连,加上苗族妇女刺绣手艺高超,苗族服饰颜色艳丽,花样繁多,样式精美。还加以银饰进行装饰,这使得苗族服饰更蕴含地域服饰文化特色,吸引游客的兴趣,尤其是女生,跃跃欲试,苗族服饰这一优势会增加游客吸引力,也有利于传苗族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服饰的销售,促进当地的经济提升。
4.苗族节日的独特
节日文化亦是苗族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在传统苗寨,每逢佳节,人们会穿上盛装,还会准备丰富的美食,大家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共度佳节。苗族特色的节日活动:芦笙舞、水鼓舞、斗牛等等。在那天没有悲伤没有尴尬没有陌生,大家手拉手共舞。将这种节日融进旅游,作为一种吸引游客的方式,举办节庆活动,让游客们与当地居民欢度佳节,使得游客感受到这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极大的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二)贵州凯里省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
1.文化传承意识差
文化的传承在中华文化包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都十分重要,根据当今文化传承的现状来看,人们主动传承文化的意识普遍不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的进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思想不同,都日趋潮流,鲜少有年轻人愿意主动的传承这类传统民族文化。而苗族的人们都逐渐汉化,只有少部分乡村的年老人们仍然保留着苗族的习俗。只有老人或者部分中年人会唱苗族飞歌;部分妇女会苗族刺绣;会苗语的更是少之又少。并且苗族文化在现如今社会中利用率太低能够得到利益太少,难以激起人们的传承热情。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高,民族文化传承人越来越少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苗族文化资源在旅游资源开发这方面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2.民俗表现商业化痕迹重,缺少原有的风情
旅游景区的商业化是指在景区发展中比起人文传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通过开展一系列商业活动获取经济利 益,例如一些以前只在固定时间才有的民俗表演,现如今为了让游客看到更多的民俗表演,增加表演次数,一种表演一天进行三四次。这使得原汁原味的民俗特色变成平庸,长期发展下去会让游客产生视觉疲劳、审美疲劳,再也没有苗族文化风俗的特而吸引游客了,还破坏了苗族文化丰富的民俗节日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民俗如此,苗族的建
筑亦是逐渐现代化,吊脚楼一直是苗族典型的苗寨建筑,但随着旅游的发展,很多吊脚楼建筑被改造为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内部装饰都趋于现代化,失去了传统苗族建筑风情,例如贵州凯里省的西江千户苗寨。长期如此持有独特建筑民俗资源的苗族文化会变得平常。
3.景区旅游活动形式单调,缺乏游客体验感
以突出苗族文化特色为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大部分景区的活动形式单调,主要以观光为主。活动形式单一重复,例如苗族飞歌、芦笙舞、水鼓舞等活动以展示为主,只有在表演最后才邀请游客加入,游客体验时间短。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活动,例如刺绣、蜡染、苗族医药、腊肉制作等这类富有苗族气息的活动以展示为主,游客参与度 低,体验感不足。这使得苗族特色风俗活动难以吸引人,游客融入不进去,旅游兴趣就会减少。
三、贵州凯里省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一)建立独立的民俗旅游商业区,保留传统民族特色
一个地方要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将旅游商业化很重要,但如果一昧地将这充满苗族风情的家园完全变成纯粹的商业景区的话就会减弱游客吸引力,使得该旅游区变得普通且失去新颖,也让苗族文化原有的纯真性受到损害,因而可以单独建立民俗旅游商业区,除了这个区域的其他地方仍然保留苗族文化特色。针对民俗表演商业化问题,应该遵循原真性原则,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表演,注重表演的真实性,完整地展示属于苗族文化旅游独有的风情。在过什么苗族节日前,有什么特色的活动时,可以先在官方网站公布活动信息,吸引有意前往观赏、参与的旅游者预 定,从而在保证活动真实时又可以保存民俗旅游活动的原真性。针对吊脚楼商业现代化问题。吊脚楼不可能一直保持原始传统不变,对于老房子,可以加以改造,但应该充分挖掘吊脚楼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开发,将具有苗
族色彩的建筑元素与旅游服务设施结合起来。酒吧、KTV、餐饮饭店等都应该很好的将苗族文化特色与现代化风格结合,使旅游者在体验到苗寨“原生性”的同时,又方便进一步开展旅游活动。这样的商业区既可以满足人们购买民族特色产品的同时也能做到不丢失民族文化的纯真,也不会让游客觉着旅游体验感低,对开发者来说也是一举两
得。
(二)提高旅游活动的质量,提升游客参与度
苗族有着丰富的旅游活动,提高旅游活动的质量,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对旅游活动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也利于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长桌宴上,可以让对制作美食感兴趣的旅游者参与到长桌宴必备美食的制作过程中;让专业的苗族服饰刺绣人员在苗族服饰馆现场进行刺绣展示,使得游客更直观的看到苗绣的形成,近距离的了解和接触到这种平日少见而又美丽的刺绣;在芦笙广场,旅游者可以穿上盛装亲自去学习吹芦笙或者跳芦笙舞;水鼓舞时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一起共舞;可以举办苗族文艺汇演,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苗族舞蹈、音乐等才艺,这样游客可以在欢乐的状态下欣赏到苗族文艺;当地的苗家人在表演苗歌的地方准备一个学习唱苗歌的平台,这样感兴趣的游客可以学习苗族的歌曲;可以举办刺绣、蜡染、银饰制作等竞赛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旅游者的体验性, 还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景区知名度,提升旅游者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参与度。提高游客旅游的满意度以及参与度。
(三)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实现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要提高苗族全体村民的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苗族文化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是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建立专业且能力强的民族文化专业工作队伍,保护和传承好苗族文化资源并对当地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新青年开展民族文化资源培训。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可以在当地的学校开展苗族歌曲、苗族语言、苗族刺绣、苗族舞蹈等的相关课程,让青年人很好的将自己的文化延续下去,将这富有特色且有吸引力的文化传承下去。合理利用好苗族文化这巨大的开发潜力,整合苗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保护好苗族文化旅游资源人人有责,尤其是开发这种资源的人们,只有不破坏这种文化资源才能更长久的发挥其价值,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无损害的条件下进行开发,以其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实现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必要的。
(四)建立民俗博物馆,展现民族文化
将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将一些有年代的能体现民族特色的物品保存好,并通过博物馆的模式去展现出来,在博物馆,人们能一览苗族文化的历史以及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也能降低旅游者们的游览成本,更直观也更快接收。通过博物馆展示苗族族谱、苗族历史、苗族器皿、苗族银饰等富有苗族特色且有历史的展品。并且在配有熟系苗族文化的讲解介绍员,使得游客们在参观民俗博物馆的时候能对这类展品更加了解,进而加深游客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博物馆向来是一种文化的浓缩,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去向大众展示民族文化,这是一种安静且需要沉下心来观赏的方式,这是一种打开人们了解苗族文化的兴趣大门的方式。
(五)建立民族文化村寨,保留文化特色
保留原始村寨,用既原始又充满苗族文化的建筑吸引人心。房子是避风港,是烦恼收留所,是生活的必不可 缺,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对房子的建筑风格也多种多样,设计师设计房子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是其心血与想法的呈现,这一切都为了住的更舒适,毕竟生活是自己的,所以对于房子大家都尤为在意。年代在变,思想在变,设计思路在变,生活中的事物在变,但不变的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房子。苗族村寨建筑的独特,吸引着一波一波前往现场的游客以及建筑爱好者们。这富有年代且有文化底蕴的建筑留存至今,惹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的人们的好奇以及欣 赏。人们好奇这样的建筑有什么作用、好奇这样的建筑是为什么、好奇这样的建筑为什么能保留这么久等等。要发展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离不开这样的建筑,只有在这样富有文化特色的房子下才能更好的进行旅游活动,游客们可以在这样的建筑里睡觉吃饭,有种不一样的体验。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