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术AI:衢州高校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合理引导大学生就业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均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大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不仅体现了高质量人力资本的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衢州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解衢州某县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将新一线城市作为初次就业地的首选。学校层次、主修专业等个人禀赋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地选择有显著影响。就影响因素方面,收入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首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均对大学生就业地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大学生区域流动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地;影响因素;衢州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这不仅得益于国家的宏观政策,也得益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人口红利进入拐点,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以及合理引导高质量人力资本就业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本,其就业地区的选择不仅反映了个人人力资本禀赋,也深刻的烙上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痕迹。基于理论研究视角,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学界已积累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利用全国性调查数据中的某些部分或者针对某些特定学校进行研究,对于衢州地区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真空。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现不平衡、不协调,衢州作为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这就使得研究衢州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及影响因素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疫情”大爆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立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作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其就业问题更是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创新高,可劳动力市场却无法完全吸纳这些劳动力,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尖锐,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重要民生问题。人力资本之父T.W. Schultz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罗默在内生经济理论中也提到了人力资本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国家或地区能够扩大人力资本存量,就能够实现经济规模扩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大学生作为高级人力资本,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大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因果联系,因此高校大学生合理流动是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性保障以及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地选择深深地烙上了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大学生在就业地意向的选择上经历了“围城北上广”、“孔雀东南飞”,以及“逃离北上广”等过程。根据麦可思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在“北上广深”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从2013届的28.2%下降到2017届的22.3%;新一线城市对外省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大学毕业生在新一线城市的就业率从2015届的28.2%上升到了2017届的35.6%;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在中衢州吸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同时,衢州地区仍然难以留住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地的选择以及探究其选择背后的影响因素。为各地区引进人才提出针对性意见以及帮助高校及时了解大学生就业心态,合理引导大学生就业选择。

(二)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其一,从大学生个人层面,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调查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个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其二,从高校层面,有助于高校及时了解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及引导大学生理性选择就业地。其三,从政府层面,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依据。推动衢州地区人才引进,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实现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研究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学界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总体来说,对大学生就业地的研究的对象层次较为丰富,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调查问卷法,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多采用现状描述。

赖德胜、吉利(2003)通过对2002年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在毕业后最愿意去的城市一问中有45%的学生选择了沿海地区。丁大建、高庆波(2004)利用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对北京地区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分析发现,有高达97.2%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在北、上、广、深工作,其中选择在北京工作的占比达到74.8%。尚海志、欧先文(2012)等对嘉应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发现:第一,本科毕业生普遍偏好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有高达64.61%的毕业生希望毕业后可以去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第二,回乡就业的意愿偏低,仅有34.26%的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愿意回到家乡就业,更多的学生都是将家乡作为自己最后的选择而不是就业首选地。何仲禹、翟国方(2015)选取了全国7座城市的10所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意愿进行调查发现,24.5%的大学生希望到一线城市去工作,46.7%的同学希望到二线城市去工作,16.6%的学生愿意到三线城市工作,10%的学生愿意到中小城市,仅有2.2%的同学愿意去农村工作。肖新成(2015)对江西省部分高校经管类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他发现高达54.1%的毕业生希望毕业后去北京、上海、广州及江浙一带的沿海城市工作;23.6%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留在中部省会城市;17.5%的学生愿意毕业后留在中衢州的地级市;仅有4.8%的同学愿意回到家乡工作。马莉萍、潘昆峰(2013)利用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地选择与生源地、院校地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第一,约有59.4%的学生选择留在生源地上大学并且在大学生毕业后留下了就业;40.6%的学生选择离开生源地去外地上大学且在大学毕业后离开院校地就业。第二,相较于一般本科学校和高职高专院校,“211”高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希望离开生源地在院校地就业。第三,从不同层次的学历来看,相较于本科生和专科生,研究生更愿意在院校地就业。赵晶晶(2016)等利用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对区域差距与大学生就业选择和人力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发现:第一,由于女性偏好稳定以及低风险,因此她们比男性更愿意留在本地就业。第二,学历与流动性呈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学历越高的毕业生越愿意跨区域流动。第三, “985”“211”等高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地选择上体现了更大的流动性。

2.关于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者们对大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地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为三大类: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尚广海和牛姗姗,2010;孙祥、赵勇,2010)。除此之外,国外学者Faggian (2006)和DaVanzo(1983)在研究其本国的大学生流动行为时发现个体因素中除了性别因素外,种族因素和历史迁移经历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毕业后的流动行为。Faggian和McCann(2009)还发现大学生毕业后的流动行为受到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即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现。很多学者也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多维视角对大学生就业地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当下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人力资本层面。杨伟国(2004)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角度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大学生对就业地选择具有一种人力资本的存量信号功能,即如果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北上广等城市工作会无形的增加他的人力资本存量。孟大虎(2005)将大学生当作专用性人力资本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行为,他发现由于我国的城乡差距大,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城市指向性以及城市是产业、职业信息的发散地和集聚地,导致大学生希望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到农村去就业。其二,从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度。孟大虎、冯纪明(2005)指出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制度性分割,主要劳动市场如沿海地区,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相对稳定以及有较多的升职机会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倾向于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张抗私、王振波(2013)从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出发得出由于一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严重的分割收益导致大学生宁愿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也不愿去二级劳动力市场。此外,还有些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

葛玉好、牟小凡、刘峰(2011)根据扩展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时间价值和迁移成本尤其是心理成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主要因素。王文波、宋琦(2012)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保障、工作适应度和软环境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主要因素。赵洁、李晓燕和谢文婷(2014)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研究了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她们分析指出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均对大学生就业地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因此她们认为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校及亲属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择业,以及各相关单位要保证大学生就业平等性。徐顽强、朱喆(2015)探讨了知识密集型服务区位分布探讨与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关联性,他们认为产业区位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大学生就业地的选择,而我国的产业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

3.文献评述

综上可知,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经对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一定的研究,他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较为广泛的研究层次和研究视角找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主要因素,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学者们不仅归纳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一般因素,如经济、社会和个人因素,而且还探讨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对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影响,更有些学者从计划行为理论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角度分布等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大学生作为高级人力资本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中坚力量。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有利促进人力资本合理配置、实现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能够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因此,本文希望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探究衢州某县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发现的问题为各地区引进人才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阅读有关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调查问题尤其是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确定。其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进行数据预收集和处理;针对预收集数据中存在的问题调整问卷设置以及研究方法。然后,正式发放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以及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大学生就业地选择情况并分析其选择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为政府促进就业、学校引导就业、个人形成合理的就业观提供建议。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拟从四个部分对衢州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立题依据,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就业地选择分析,简要分别对不同特征的大学生就业地选择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利用因子分析和多项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客观因素。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建议,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本文的调查问卷在大量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主题,经过筛选和补充建立了量表体系,并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利用李克特量表法。本文的问卷包含两部分,共17小题组成。第一部分为大学生基本信息情况的调查,包括样本的性别、年级、就读学校层次等个人禀赋特征以及大学生就业地的选择。该部分主要用于研究大学生个人禀赋特征对毕业后就业地选择的是否有影响。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就业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收入水平、城市竞争力等经济因素,制度环境、公共资源与服务等社会因素,以及职业发展机遇、生活便利性与丰富性等个人因素。该部分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法,用于衡量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时各因素对其重要程度。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基础数据。面向西南地区衢州籍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32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03份,有效率94.7%。本文所涉及的概念界定如下:大学生就业地选择是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对就业地的选择,就业地为宏观层面的不同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本文根据第一财经最新关于城市等级划分标准,问卷将一线城市定义为北上广深四座经济活跃程度高的城市,新一线城市定义为成都、杭州等经济活跃程度较高城市;二三线城市定义为厦门、无锡等经济活跃次于一线和新一线的城市;其他城市定义为除以上三类城市以外的经济活跃程度较低的城市。本文所涉及的基本模型:现有关于人口流动决策的研究中,以使用二元离散变量回归模型居多,少数使用了多项Logit模型或条件Logit模型。本文考察的因变量(就业地区选择)包含4个备选,且自变量并不包含备选本身的特征变量,故适用于MNL模型,依据随机效用理论建立基本模型如下:

 Uij=VijB+εij i=1,2…n;j=1,2…4 (1)

Probij=Prob(Uij≥Uik) ∀k∈j=1,…,4;k≠j (2)

 Probij=ExpVijB/∑j=14 ExpVijB j=1,…4 (3)

 其中Uij代表第i个样本选择第j类就业地区所得到的效用,VijB为影响该效用变量的线性组合,B为待定系数矩阵;样本个体比较所有5个选择的效用,对于某个样本i选择地区j的概率等于地区j的效用大于其他所有地区k的效用的概率。假设εij相互独立,满足备选方案不相关性,可以得到如(3)所示的MNL模型的概率公式,利用极大似然法可得出B的解。因此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运用交叉列联表分析不同个人禀赋特征的大学生对于毕业后期望就业地的选择。对城市竞争力、收入水平等客观影响因素的分析,将进行因子分析并建立多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选择就业地时更加注重的客观因素。最后,基于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结合当下全球疫情“大爆发”的特殊背景为政府、高校以及个人提出建议。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sai.com.cn/news/3325.html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