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摘要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被广泛的运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管理、商品生产和创新、客户服务等领域内,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也深受广大教师和研究者重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融入舞蹈专业教育,对于舞蹈专业教学特别是专业院校舞蹈教学有很多有益的启示。本文首先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研究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和舞蹈专业教育理论,阐释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其次对以人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一方面介绍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历史渊源,即它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坚持和发展。另一方面介绍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及其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意义,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教学观念的有效更新,加快教学目的的合理转变,实现教育方法的科学升级,使教育过程实施更为人性化、教学模式制定更为多样化。再次本文对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目前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存在着过分追求学生的专业化发展,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师资力量具有偏向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借用“以人为本”理论,提出了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对策。一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培养理念;二是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建设,包括优化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结构和开设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三是加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课程建设;四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五是完善舞蹈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最后的结语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舞蹈专业;对策

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研究基础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被广泛的运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管理、商品生产和创新、客户服务等领域内,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也深受广大教师和研究者重视。

如崔新健的《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卢扬奎的《推进教育创新的先导:从“见物不见人”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转变》、王长乐的《以人为本教育观的逻辑性内涵》、俞贵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王景英的《教育“以人为本”辨释》、王道俊、郭文安的《主体教育论》、王啸的《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等等从教育的不同侧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研究内容

本文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引言,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研究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和舞蹈专业教育理论,阐释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对以人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历史渊源,即它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坚持和发展。其次介绍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及其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意义,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教学观念的有效更新,加快教学目的的合理转变,实现教育方法的科学升级,使教育过程实施更为人性化、教学模式制定更为多样化。第三部分对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当前专业舞蹈高校课程设置中单纯考虑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方面的强化,而不够重视其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师资力量具有偏向性的问题。第四部分笔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借用“以人为本”理论,提出了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对策。一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培养理念;二是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建设,包括优化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结构和开设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三是加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课程建设;四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五是完善舞蹈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语,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以人为本理论

第一节“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外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还是西方的人本主义,都包含了“以人为本”理念的萌芽和火花,科学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中外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借鉴,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坚持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说它是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从传说中尧、舜所统治的时代起,至清末封建社会的终结,再到当代社会的现代管理体系,“民本”的管理理念一直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所传承。

尧、舜时期的传说中,有许多他们仁政爱民的故事,以至于后代史家评论道“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在西周时期,“敬德保民”思想产生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其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明确的阐释了“民为君主的立国之本”的思想,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德政学说作为帝王的施政方略,要求国君对其治下的子民要“施德政”、“行德礼”,争取民心,顺应民众的要求和意愿。

孟子重视民心向背,提出要按照人民的意志实行“仁政”的见解,这一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荀子则进一步认识到了爱民、利民事关国家的巩固、社稷的安危,他认为民众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利民为本”的思想根本在于宣传君主应当重视人民,为人民办好事。儒家思想发展到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国以民为本”的思想则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弘扬。从汉文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统治,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民众看作国家存在的根本、君主存在的依据。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民本思想有着一定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在封建社会,民本思想是君主专制政体的一种统治策略,民本思想者普遍认为民众本身没有自治能力,而君主制的存在始终是“重民”思想的前提,君主就是用来管理民众的“贤人”和“君子”,也就是说,底层庶民所希冀的快乐生活只能靠上层统治阶级的赐予。缺乏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尽管如此,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仍然有其积极有益的闪光点,其“仁者爱人”的提出是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一场革命,爱民重民的思想则是对对民众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力量产生的清醒认识,从而可以匡正和约束统治者的行为。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及意义

人的重要性在西方的传统哲学中时有体现,早在古希腊时期,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就将人从自然界、动物界分离出来,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①,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和宇宙的核心。哲学研究的对象第一次由自然转向了人。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在文艺复兴以前一直在欧洲的思想界占统治地位,而文艺复兴中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作品,无论是但丁带有讽刺性的小说,还是莎士比亚的动人的戏剧,还是提香细致勾绘人体的画作,都高度的赞扬了人性的伟大,“人本主义”这一哲学口号第一次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费尔巴哈提出的,他从人的本性出发,宣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对于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理性权威,把人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然而这种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费尔巴哈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作为观察社会历史的准绳,在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这种思想固然可以鼓舞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宣战,但在树立起资本主义权威之后,这种思想又成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工具②。他割裂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把人看作纯生物界的人,是一种典型的旧唯物主义学说。

三、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坚持和发展人的问题向来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人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价值取向。尽管没有直接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无不闪耀着这一观点的经典论点。马克思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对人的定义是这样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创造并构成着社会,不可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孤立的成为现实的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分离的。人的本质特征被马克思主义学说概况为“自觉的人”,“现实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

一、   “以人为本”的涵义

要想真正理解以人为本,就必须对“人”的概念进行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对人的定义是这样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本质特征被马克思主义学说概况为“自觉的人”,“现实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既可以是社会全体成员,也可以是人的个体,而以人为本思想,正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而进行了发展,这里的人指的是从事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而本的意思是“根源、根本,依据”,在社会历史领域,则指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目的和价值尺度的根据。

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前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所应用。

“以人为本”从哲学的视角来理解,就是把“人”的利益作为根本和本原。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与人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教育界当中也逐渐倡导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根本理念。许多从事教育相关的教育人士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反复的辩证和研究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了解释。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层出不穷。如著有《大教学论》的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泛智”教育思想。法国人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这本启蒙运动中的教育巨著更是把人文主义渗透其中,主张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提倡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培养自然的人,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阐释了提倡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家庭教育思想。苏联学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建议》,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智、体、德、劳、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教育中应当坚持人道主义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

东北师大王景英教授指出,教育必须把增强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这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也是一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原则所在。而教育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归根结底则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目的则是“以育人为本”。

燕国材在《教育人本刍议》中指出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因此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发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潜能,去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形成个性心理特征,最终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和知识储备,变成名副其实的栋梁之才。

何若全则分别从“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做了不同的阐述。他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中,学生和教师是“本”即他们都是教育的主体。对于学生来说,实现学生个人向积极合理的方向实现发展是其“本”;而对于教师来说,除去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正当需求以外,其引导学生个人向积极合理的方向实现发展的教师的人生和职业理想的实现是其“本”。

王长乐则从全方位立体的角度阐述了“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内涵。其《以人为本教育观的逻辑性内涵》一文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基于具有整体性、基础性的教育基本观念上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性。

笔者认为,教育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从广义上讲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这是由于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这三者共同的构成了当代教育工作的主体,只有三者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整个教育系统才能够健康良好的运作,缺一不可。从狭义上讲,教育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专指学生,这是由于,教育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培养人的一种活动,“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最大内涵是“学生”,培养学生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一切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信任和关爱学生,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最终的教学成果。在本文中,为了研究的需要,取以人为本的狭义内容,即“以学生为本”。

第三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融入舞蹈专业教育,对于舞蹈专业教学特别是专业院校舞蹈教育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的有效更新

舞蹈专业教学中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传统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授课理念影响巨大,把之前简单的“英才式教育”的入手点渐渐转换为“素质型教育”的入手点;将针对教授舞蹈专业技能的单一模式,转变为针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与技能掌握的全方位模式,打造了一个把“造就出一个具有完备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健康的身心、成熟的思维的人”作为目标的新的教学观念。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高校舞蹈专业才能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

怎么运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更快的理解每一个动作和组合的含义在舞蹈专业教学当中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舞蹈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以往的舞蹈教学都是教师直板灌输加上机械化的训练模式,导致的结果是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降低了教学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厌学的情绪产生,认为上课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更有甚者不来上课。虽然客观有诸多问题,但是从主观来分析,笔者认为还是训练手段和教材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为什么提不起学生练功的兴致?为什么学生会感到上课是很痛苦的事情?动作示范+组合讲解+课后复习是多少代舞蹈教育工作者一直延续下来的教学方法,而舞蹈又是一个对课堂要求非常严格的专业,是一个高,精,尖的培养模式的专业,然而社会需要每年招生的名额逐渐增加,当今高校舞蹈专业的90后大学生很多都是没有专业基础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和教学手段,每个搞舞蹈专业的人都知道,解决身体的自然形态是练习好舞蹈专业的第一步,这里面有很多枯燥乏味的练习项目,如软度,脚背,膝盖,坐姿,站姿训练等,但是面对4年就要毕业还没有基础的本科生来说,这些训练会大量的消耗教学时间,也会给他们带来身体和思想上的包袱,觉得舞蹈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专业,多少年来每一个学习舞蹈的专业舞者都是进到教室从扶把擦地开始慢慢学起,逐渐的转入把下练习,最后到跳跃练习的模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固定的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但是面对当今的90后学生,这样的方法我认为是行不通的,而针对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意愿、心智发展程度设计个别的特殊形式课程和内容,让学生在保持自身个性和心境下愉悦的学会舞蹈知识和技能是有必要的,笔者作为多年在舞蹈专业教学训练第一线的任课教师面对现在的大学生深有感触,比如说现在的学生一进到课堂就想学习很复杂的综合性组合,想尝试更高的更难的技巧而不愿意练习基本动作和常规组合的情况,觉得那些是没有意思的不快乐的,那么为了提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练功的状态,我认可以先教给他们一个到两个跳跃或者转类单一技巧,软度等基本训练辅助,既满足了他们心里的需要,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了基本动作是高难度组合和技巧的根本,为了能早日学会这个组合或技巧,他们练起软度和基本动作的时候也会格外的认真,也就不会出现上文所提到厌学和消极的学习状态。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当今舞蹈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新时期舞蹈课程教育的发展必然。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得我国舞蹈教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际应用上都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还需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发展。

二、教学目的的合理转变

我国舞蹈艺术从西周礼乐教化到今天的高等教育院校舞蹈专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进入正规教育机构以后,一直保持着明确并且统一的教学目的,即重点培养高、精、尖的舞蹈专业表演人才。但是时代要求舞蹈艺术人才多样化,而不只是拥有技艺高超的舞蹈表演人才。这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满足这一需求就需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合理转变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认为当代的舞蹈专业教学应当继承和发扬的教育理想,而不仅仅是以培养舞蹈表演专业人才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而是将其转变为大多数希望具有较高舞蹈文化水平的人才的培养。更要在观念上转变,不再把舞蹈专业教育当作是某种技能的传承,而是当作一种独立的育人体系,作为一种具备“人文思想”的艺术学科来进行对待和研究。从而抛弃旧有的“技能训练”的代名词的传统舞蹈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舞蹈艺术在人文活动中的价值。在当今社会,舞蹈专业的各高等院校也拓展了其专业教学范围。开设了除舞蹈表演以外的教育方向的舞蹈基础教育、舞蹈创作方向的舞蹈编导、舞蹈理论的深层研究的舞蹈学和舞蹈评论等专业。还有一些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的发展,从社会和市场需求出发,开设了诸如拉丁舞、音乐舞蹈等。

三、教育方法的科学升级

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可以衍生出两大科学的教育方法:

1、整体性的舞蹈教育方法

舞蹈类高等专业院校在授课方式必须遵循三种舞蹈教学基础方式所构建的模式,即课堂示范、动作讲解和课后复习,因为这三种教学方式是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利用三种基础舞蹈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强调一种“整体性”,即将教学双方的生理、心理和舞蹈形象三种因素,从一种“整体性”的角度考虑,将其统一起来进行教学。

舞蹈专业教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在整体性舞蹈教育中要让学生在全身心达到一种学习兴奋,对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教师再进行肢体上的动作训练,而不是单纯的偏重于某一方面的教育教学,这样通过层层的铺垫,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关注如何培养舞蹈艺术中身心同步发展的“人”,从而将一个艺术化、人性化的舞蹈形象完整、完美的展现于众。

2、因材施教的舞蹈教育方法

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认知能力和方式、知识准备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我们要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生理、心理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个体特征即个体间差异;二是学生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又称个体内差异。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为此,教师应做出多样化的教学选择,以适应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然而,因此,高校舞蹈专业教学要注意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性教学,要关注个性、关注差异,想方设法去满足差异性的需要,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

长时间以来,舞蹈专业教育一直被作为一个特殊领域,往往是早早设定好一个标准人才的培养模式,不管每一个人是否都合适向其标准发展,大家却都要向这个标准人才模式看齐。在教育方法上,在“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上更偏重于后者。当学生无法向目标看齐就被定位为不适合从事舞蹈专业而惨遭淘汰,舞蹈艺术人才的大旗只被少数人站在“金字塔的塔尖”上高举着,但是时代要求舞蹈艺术人才多样化,而不只是拥有技艺高超的舞蹈表演人才。此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客观现实,然而在“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作用下的教育方法与“金字塔”式的教育模式格格不入,但却十分适用于舞蹈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可以充实、完善“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舞蹈专业教师要想顺利进行教学工作就必须了解学生,以防止教学出现盲目性,而了解学生就可以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防止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从而使舞蹈专业教育可以找到教与学的契合点,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以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都能够发挥自身特长,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与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语言上沟通顺畅,把握学生的动向和需求,从而使学生有种的热爱舞蹈,主动的、创造性的去学习舞蹈,并且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学生本身的个性和能力,达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目的。

舞蹈,本来就是活动性很强的科目。以往的舞蹈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课堂教学参与意识差,不能主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能。而这时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去反思,去思考,积极响应新时代的号召,运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来进入我们的舞蹈专业教学当中。以人为本的舞蹈课堂气氛,首先要给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其次改变以往教学命令式的语言,当代的大学生更多是90后的学生,他们对于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什么样的组合帅,什么样的话题酷,什么样的装扮潮,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都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而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的权利者和发言者,不会过多的允许学生们有自己的思想和动作,缺少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们心里产生了畏惧情绪,禁锢住了他们的思想,不会开拓他们的思维,导致了学生们的消极情绪,情绪会影响到学习进度的增长和减退,积极的情绪能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在训练中主动去解决自身存在的专业问题,消极情绪则会使学生训练时智力活动受阻,一个快乐而轻松的课堂气氛会培养学生对舞蹈专业的喜爱,比如说刚入学的学生很多都是对舞蹈专业不了解的普通高中生,如果这时在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动作做的不对,或者语言说的不得当,教师不应该用像以往那样打骂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会打击学生们的情绪,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热情,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也不要在其他学生面前狠说这个学生,可以说:“这个动作咱们是不是这样做能更好点?你是不是还能做的更漂亮一些?”之类的话,等到下课的时候找这个学生去谈心,细心的开导他,指出他刚才在课堂上所犯的错误,这样既能照顾到学生的脸面也能让其他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逐渐学生们就会敞开心扉,主动来和老师沟通课堂上,生活中,情感上所遇到的问题和烦恼了,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们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四、教育的人性化

传统的舞蹈专业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教师单向传授舞蹈知识和技能为主。而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更是一个人与人之间语言、知识、情感等信息流通的程序,因此,就需要专业舞蹈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主导方面的作用,使教学过程充满温馨和阳光。对于舞蹈专业教师首先应该热爱他所从事的舞蹈学科,把钻研舞蹈学科教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爱护其教学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都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它不同于中专和其他舞蹈专业教育,这一环境人文气息浓郁,在这样的条件下更要允许和鼓励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发扬,给予其提高自我能力的空间和时间。因此,高校舞蹈专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的能力,对于工作要有责任心,更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公正的态度,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沟通、自由畅谈的园地。从而使舞蹈专业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充满人性化的色彩,让其可以通过自我的理解、判断以及与他人的交流自由而主动的对舞蹈艺术进行学习和感悟。

五、教学的多样化

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高校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洞察并熟悉生活。不光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还要加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贾作光先生说过:“你想要有一双舞蹈的眼睛,就必须把自己的视觉投入到细微的生活当中,用心去体验生活中每一个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将人物情感演化为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的作品”。单单的靠课堂内的舞蹈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说是单纯性的没有情感的舞者,这时就必须要走出去,去感知社会形态,体验民俗生活,给学生开辟出第二课堂,笔者认为有几点好的建议,一是积极开展拓展训练,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观念,二是积极参与社会的支教活动,同时也能增强和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水平,三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走进农村,走进大自然的活动,让他们和当地的人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这样能更快的更有效的使学生们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四是增多学生们大量演出上台的机会,以演代练增强学生们对舞蹈的感知力。运用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舞蹈学生,才是我们当代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

集体授课,单向式教学是舞蹈专业一直以来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毋庸质疑的、绝对的支配权。而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舞蹈教学来说也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启发下,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模式也有进一步优化的可能,即设计出更为灵活的、可调控的机制,使学生可以在在舞蹈文化教育的引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沟通以及个人目标的实现。所以在高校舞蹈专业尤其是综合类大学的舞蹈专业的教学模式中,不把每一个人都按照一种类型的人才模式来培养,而代以其他方式,如尝试采用更多的分组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方面,以学生主动学习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教师指导和参与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当然对于舞蹈专业教师来说,转变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的钻研学习以保证支配权被束缚的教学质量,并在心态上积极调整,习惯并乐于与学生合作教学。此外,还要对社会实践环节进行加强,在这一环节中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也可以了解社会需求,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掌握现实动态、明确自身不足、获得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拓展思维、利于创新。

本站文章通过互联网转载或者由本站编辑人员搜集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ttsai.com.cn/news/628.html

滚动至顶部